《認知覺醒》這個世界會獎勵那些不計得失的“傻瓜”。
日拱一卒,第17天
再次讀到這一節的時候和第一次的感觸完全不一樣,深深的被作者治愈了,因為在這日更的半個月,腦袋中也出現過無數次想要放棄的念頭,看完後内心平靜了。
1
阻礙我們成長的悖論
短短的17天,是我目前最充實,成長最快的17天,思想鬥争也做了無數次。
因為從未寫過文章,擔心寫不好,糾結猶豫,不敢下手碼字;
看着可憐的個位數閱讀,時常也會懷疑自己就不是寫作的料;
為了提高寫作,又去報了很多課程,買很多書籍,可都是聽了一兩天,又覺得不太适合自己。
書中也說:“凡是報了一堆課沒上,買了一堆書沒讀,心中有無數欲望的人,幾乎沒有主動做成過一件事。”
這話現在聽下來和17天前寫下第一篇筆記比起來,感覺也對也不對,應該也要辯證的看待。
因為聽了幾個老師的寫作課程和拆書課程,發現都很功利,很多課程都是為了快速變現,逼自己每天快速閱讀。
跟風選讀目前容易爆火的書籍,然後按模闆寫筆記,最後去投稿拿稿費,達到變現的目的,宗旨就是不能為了情懷而寫作。
這種感覺和自己想要的不太一樣,可能他們的方法是很有用。
但是最終還是會進入一個頻繁選書,各種寫書評,模式化操作,批量投稿的狀态,反而不能自己靜下來寫一些自己的人生體驗。
也有前輩讓我換一本書去寫,可能閱讀就會好一些,因為這個賬号對應的人群不一樣,也許他說的也有道理。
(計劃是等我寫完這本書的筆記後,再考慮寫下一本的收獲。)
最終聽了很多意見,還是沒有采取行動,可能是因為太固執,總想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這本書是這麼多年過來,我個人的啟蒙書,對我的影響特别大。
他讓我不再人雲亦雲,明白了自己這個階段要的是什麼,認清了自己欠缺什麼,雖然還遠遠沒有達到“覺醒”的狀态,但是他讓我明白,我們的人生至少要主動做成一件事。
所以就單純的想把這本書讀得更細一點,每天更新一節,也是記錄自己每一次閱讀的收獲。
我深知,以前為了追求快速拿到結果,四處找選題,追熱點,換賽道,最後精疲力盡,一事無成的痛苦。
再也不想去走曾經錯誤的路,忘記享受過程,最終隻有焦慮,數據不好就開始想着換賽道、懷疑自己,總是沒有定性。
我相信:“總想先看到結果再行動的人往往看不到結果。”
02
找到阈值開關
打破成長悖論的方法就是不計得失的行動起來。
這是一個反人性的方式,很少有人能做到,估計也是很少人成功的原因。
太多人都是在自己堅持行動的路上,因為看不到結果,放棄了行動。
結果,是對我們付出最好的反饋。
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循序漸進,直到突破阈值,這個一定需要行動量來堆積,隻有足夠的積累,才會到這個臨界點。
而很多人在突破阈值前,就放棄了,導緻功虧一篑。
馬雲曾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絕大多數人都死在了明天晚上,看不到後天的太陽。”
多麼經典的一句話,但凡不能讓自己堅持到突破阈值的人,都不太可能看到後天的太陽。
而我的阈值在哪裡呢?說實話,我也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絕對不是10天半個月,應該是3個月起步。
我深知以目前自己的能力,承載不了過多的關注,那又何必去在意眼下的結果呢?
03
做一個聰明的“傻瓜”
書中對這個“傻瓜”特意打了引号,也就是說,不是讓我們真的去做一個傻瓜
真的去做一個不思考,不進步的傻瓜,無論時間沉澱多久,可能都不會有所變化。
要怎麼去做聰明的“傻瓜”是有方法的:
01遠離光想不做
行動力強是因為發自内心的認可行動背後的原理,願意全身心的去執行,
而不是聽别人說好,就覺得好,到行動的時候猶豫不決,那不是真的認可,自然隻會停留在想一想的層面。
02判斷方向是否正确
“如果你覺得别人講的道理有理有據,而自己暫時無法反駁,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這件事,那就相信他們說的是對的,然後笃定地去行動。”
确定了方向,就一股腦先去努力,然後在行動中去調整,一步步完善後面的目标,隻有真心接受某一個方法,才會用盡全力去執行。
同樣的一本書,有的人看過覺得是雞湯,最後束之高閣;可有的人視如珍寶,并把裡面的方法論付諸實踐,那收到的結果将會是天壤之别。
其實身邊也會有家人、朋友勸說,還是放棄吧,這樣寫下去,有什麼價值呢?
到目前我也沒有辦法在還沒有任何成績可言的時候,去判定一件事情會不會有結果,也不能判定這件事情值不值,隻有最終突破了阈值到達另外一片天地才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而起步階段,更重要的是自我的成長和收獲,隻要方向沒有錯,每天堅持進步一點點,做一點點有意義的事,過程就是有價值的。
無數美好的結果,都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用心經營,享受當下,才有可能會達到自己想要的頂峰,假如什麼都不做,那一定不會有登頂的時刻。
所以,想做什麼就去做吧!
不念過往,不負當下,不懼未來!
以上
共勉~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