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合“守住教育的底線”

...


第十一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發布“守住教育的底線”聯合倡議書,一共有七條:

1.健康第一:不以犧牲學生身心為代價來追求教學質量;

2.有教無類:不以拔尖的名義“掐尖”;

3.一視同仁:不用分數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

4.師生平等:不居高臨下對待學生;

5.陽光招生:不把入學機會當做牟利工具;

6.滋養成全:不打擊、多成全,讓孩子永抱希望;

7.終身學習:不用灌輸的方式,教今天的孩子面對明天的世界。

“七條教育底線”,不僅關乎教育公平,也關乎育人質量,不僅體現了對教育回歸“育人”本位的強烈期盼,也充分顯示了重塑教育生态的緊迫性。

教育的本質表現為兩個方面:一個是教育的知識化;一個是教育的人性化。比如,我們仿佛并不缺少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且這種教育還在不斷得到重視和加強。但是,我們思想道德教育的層次性出現了“倒置”,起點很高,忽略了“怎樣做一個合格公民”的教育,忽略了行為符合社會标準的基礎教育。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學生尚未具備做一個社會合格公民的素質,他又如何能夠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正如荷蘭著名學者格特·比斯塔在《教育的美麗風險》一書中所指出的,“……教育不是填充一個空水桶,而是生起一團火焰。……教育不是機器與人之間的互動,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相遇。……不能把學生看成被塑造和規訓的客體,而是看成發起行動和擔當責任的主體。”

教育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文化的傳承當然包括知識的傳承,但我們的教育不僅僅是傳遞知識;文化的傳承當然包括能力的培養,但我們的教育不僅僅要培養學生的能力;文化的傳承當然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确立,這不僅包括知識層面、理論層面,更内含關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實踐思想力、實踐判斷力、實踐辨析力。

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而“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别器具”。教育的責任應該從塑造和培養上升到保護和成全,教育的姿态應該從俯視下降為平視或仰視。

教育公平就是底線公平。教育資源具有公共屬性,每個孩子都應該在制度的保障下,平等享有。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