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過年不聚會的,都是什麼人
春節,本該是團圓與熱鬧的代名詞。
但不知從何時起,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關上門、謝絕邀約,将時間留給家人和自己。
我常常覺得自己就是那個 “不合群” 的人。
每逢春節,即便參加親戚間的聚會,也會像個 “社恐患者”,置身其中,卻格格不入。
面對那些吹噓炫耀、家長裡短的話題,像三姑六婆、姐姐妹妹們圍坐在一起,熱烈地讨論着誰又發達了,誰又離婚了之類的事情,我既不想參與,也難以融入,隻能默默在一旁聽着。
同學聚會也很少叫上我,因為大家都知道我不喝酒、不K歌、不打牌。
或許在别人眼中,我是個無趣的人,甚至覺得我自視清高,不懂社交,是個不合群的異類。
有人說這是“涼薄”,有人說是“不合群”,但真正成熟的人明白:過年的意義,不在于推杯換盞的喧鬧,而在于内心的安甯與真實。
隻有我自己清醒地知道,我喜歡獨享清歡。
于是,今年春節,我帶着愛人和孩子踏上旅途,去了很多地方。
一路上,我們欣賞着外面的大好河山,感受着不同地方的風土人情,身心都得到了極大的放松,這種惬意,隻有自己能夠體會。
1、家是歸途,其餘皆是過客
一位網友曾自嘲:“過年回家七天,陪家人的時間不到兩天。”
直到某天幡然醒悟:父母的老去、孩子的成長,都經不起等待。
今年,他選擇拒絕所有聚會。
除夕夜,家人做了一桌家常菜:孩子愛吃的炸雞翅,自己最愛的鹵鵝···。飯後,一家老少在沙發上看春晚,還一起放煙花。
看着煙火映照下家人的笑臉,他突然明白:酒桌上的熱鬧終會散場,唯有家人的溫情能抵禦歲月漫長 。
2、推杯換盞,不如細水長流
春節的飯桌,總有人喊着“不醉不歸”,卻忘了身體經不起折騰。
新聞中的林先生,因年夜飯暴飲暴食突發心梗;
一位叔叔常年酗酒,最終因腦血管破裂入院。東北有句俗語:“中年男人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年輕時總想證明自己“能喝”“夠義氣”,中年後才懂:健康是唯一的資本。
一位曾經的“酒場拼命三郎”大病初愈後,面對邀約淡然回應:“我就是小趴菜,咋了?”
真正的朋友,不會用一杯酒綁架感情;
聰明的人,早已學會用一壺茶代替烈酒,用清醒的頭腦迎接新年 。
3、熱鬧背後,皆是虛無
周國平曾說:“社交場的主宰是利益或無聊。”
春節聚會,常淪為攀比與八卦的戰場。
男人們炫耀收入、吹噓情史;女人們打聽隐私、議論家長裡短。
一場同學聚會,因有人提議喝茅台,最終人均消費787元,群裡吵到不歡而散;
有人混迹酒局多年,卻隻換來脂肪肝和原地踏步的事業 。
成年人的世界,層次不同的圈子不必強融,疏遠的關系不會因一頓飯回暖。
就像《武林外傳》劇組重聚時,倪虹潔發現:“曾經的情誼早已随風而逝。”
真正的成熟,是遠離虛假的熱鬧,在獨處中沉澱自我 。
4、獨來獨往,自有山河
董宇輝從小不愛社交,成年後更是拒絕無意義的聚會。
他把時間用于閱讀與思考,最終在直播間用學識征服千萬觀衆。
《大江大河》中的宋運輝,不參與室友的娛樂,埋頭讀書,成為最年輕的領導。
建築師王澍、喬布斯,皆從孤獨中汲取靈感,成就非凡。
獨來獨往的人,并非孤僻,而是清醒地選擇将精力投入真正重要的事。
正如麻省理工的校訓:“睡眠、學分和社交,你最多隻能做好兩樣。”
5、與其敷衍,不如獨善
有人因親戚的冷漠選擇疏離。
默默的父親工傷緻殘後,親戚們冷嘲熱諷;
周也創業時被嘲笑“好高骛遠”,成功後卻被求助者包圍。
心理學認為,後天“涼薄”往往源于失望。
當親情隻剩攀比、敷衍或傷害,許多人甯願關起門,守護自己的小家庭 。
6、真正的年味,是找到自己的節奏
過年不聚會的人,并非冷漠,而是懂得:熱鬧是别人的,生活是自己的。
有人選擇陪伴家人,有人守護健康,有人遠離攀比,有人專注成長……
這些選擇背後,是對人生優先級的重塑。
年味從不在于鞭炮聲有多響、酒局有多熱鬧,而在于我們是否看清了内心的需求。
願你既有融入煙火的熱忱,也有獨享清歡的勇氣。
畢竟,過年的意義,終歸是讓靈魂找到歸處。
- 上一篇 小學階段:教育的基石,人生的起跑線
- 下一篇 春節閑着也是閑着,不如多看看這幾本書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