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解惑之四:鮮矣仁
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是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裝腔作勢的(戲精),基本不是仁者。
這段話的道理很好懂,奇怪的是,這段話卻在《學而》篇和《陽貨》篇重複出現。難道是竹簡散亂所緻?抑或是傳抄錯訛使然?衆所周知,《論語》是漢武帝的弟弟魯恭王在拆除孔家舊宅牆壁時發現的,所以,世上通行的隻此一個版本,既非竹簡散亂,也非傳抄錯訛。因此,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編者故意重複這段話。在那個書寫載體嚴重匮乏的年代,把一段話重複寫在經典之中,就是要提醒大家這段話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知人者智。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能看懂别人。喜歡裝腔作勢的,肯定不懷好意!千萬不要被甜言蜜語迷惑。這是孔子的識人法門!
然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卻常常會被裝腔作勢者迷惑,輕則破财傷身,重則敗家亡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是因為人的眼睛、耳朵等五官有感覺偏好。本來嘛,眼睛是用來收集光波,辨識事物的,當看到陷阱、猛獸、洪水、大火時,能夠及時趨利避害。但是,眼睛卻有對精細的、密緻的、豔麗的事物産生各不相同的偏好。有喜歡顔色絢麗的,有喜歡晶瑩剔透的,有喜歡溫潤水靈的,于是,金銀珠寶就有了所謂“價值”。本來嘛,耳朵是用來收集聲波,辨識現象的,當聽到不同的聲音時,我們就能辨别這是牛叫,那是雷鳴。但是,耳朵也有聽覺偏好,不僅喜歡各種美妙的歌聲,更喜歡各種贊賞、吹捧。于是巧言令色者,大行其道,裝腔作勢讨人喜歡,最終達到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
《子罕》篇和《衛靈公》篇也重複出現了“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也是在強調一個現實:幾乎所有人都逃不脫色相迷惑。
《學而》篇和《子罕》篇還重複出現了“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就是在強調:絕大多數人沒有改正錯誤的勇氣和能力。
透過《論語》中重複的一些片段,我們可以看出:《論語》是講人倫道理的經典,更是指導人們修己正身的指南,學習《論語》的最終目的是修身,改過,完善人格,達成幸福人生。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