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越不讓孩子幹什麼,孩子卻偏要去做呢?

在日常生活中,諸如我們總是不讓孩子們去做的事情:“别咬手指頭······别踢桌子······别亂扔垃圾······别在沙發上跳······别把豆子塞到鼻孔裡……”

而孩子的态度是:“我就要幹我想幹的。”

然後我們成人的态度變成:“不要這樣,你再這樣,我就……”或者是“快點!按我說的去做。”

這些孩子們小的時候或許會聽,但随着年齡的增長這樣的次數越來越多,孩子可能就會越來越反感。最後,即使要求孩子去做一件最簡單的事情,也會總讓大人頭疼。

還諸如我們平時會用到的一些态度和行為。

1,責備和問責

“我說過多少次了,為什麼還要這樣!”

“到底怎麼回事!”

2,漫罵

“看你這笨手笨腳的樣子,看着就來氣!”

“能不能長點心!腦子裡一天到晚在想些什麼!”

3,威脅

“我數三下,你還不穿衣服,我就先走了。”

4,命令

“必須按照我說的去做,現在就去!”

5,說教

“你覺得你剛剛做的對嗎?”

“我們不應該這樣做,你這是沒有禮貌的行為,要懂禮貌”

6,警告

“我再警告你一次,你要是再那樣做,就……”

7,控訴

“我天天為你操碎了心,你怎麼能忍心這樣去傷害我!”

“你們能不能聽點話啊,我的心髒病都要被你們氣出來了!”

8,比較

“你看看誰誰誰,她怎麼怎麼樣,你再看看你!”

9,諷刺挖苦

“就你這樣,連這樣的小事都做不好,還能做點什麼!”

10,預言

“你竟然撒謊,知道長大後你會是什麼樣的嗎?沒人會相信你”

怎麼樣?這些場景是不是很熟悉,或者自己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然後我們又以同樣的方式去對待我們的孩子。

或許在你看來不以為然,但是受傷的最後還是孩子們呐!

那麼有沒有可能我們可以試着做一些改變呢?一種既不傷害孩子自尊又能和孩子友好合作的方法呢?

關鍵訣竅在于: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

介紹方法和技巧:

一、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問題。

反例:“你總是不關水龍頭,你想家裡發大水啊!”

描述:“孩子,我看到浴缸裡的水快要溢出來了!”

貼士:當人們不斷指出你做錯的時候,你往往會有抵觸情緒,而不太願意去做你該做的。如果隻向你描述問題,你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問題本身。

二、提示。

反例:“誰扔了垃圾在地上,快點撿起來!”

提示:“孩子,我看見地上有垃圾。”

貼士:接受提示比接受譴責容易得多,大人描述問題的時候,其實也就告訴了孩子該怎麼去做。

三、用簡單的詞語表達。

長篇大論:“你看你,又是要出門了忘拿包,如果不說你就記不住拿。”

簡單的詞語:“孩子,你的包。”

貼士:孩子不喜歡長篇大論,對他們來說,越短越容易記住,也越有效。

四、說出你的感受。

反例:“你真沒禮貌,總是打斷我說話!”

說出你的感受:“如果我的話還沒說完就被人打斷,我會覺得不高興!”

貼士:不要評價孩子的個性和人品,孩子們願意聽到父母的真實想法。通過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會變得更誠懇,同時也不會傷害别人。注意:父母隻描述自己的感受才會有效。我們可以用“我”或“我 覺得.....”這樣的詞語。

五、寫便條

一個上班族媽媽貼在家裡電視上的便條。

在開電視之前,想一想,我做完

作業了嗎?我做完練習了嗎?

貼士:有的時候,文字比口頭說更有效。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有意地去練習以上方法,你會發現之前的你的處理方式和改變後的處理方式,帶來的結果是很不一樣的。

在這裡不一定要完全按照以上的步驟去進行,有的孩子或許在提示的時候就已經去做了,而有的孩子需要進行到最後一步寫便條,更有的孩子這些方法都沒有用,那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去改變跟孩子的說話方式,慢慢滲透慢慢去影響。

那麼我們使用了這些技巧,孩子們就會一直聽我們的嗎?不,希望不是這樣!孩子不是機器人,我們的目的不是用一套技能去操控孩子的行為,好讓孩子言聽計從。

這裡的目的在于培養孩子的進取心、主動性、責任心、幽默感以及體諒他人需求的能力。

試着找到一種語言, 培養孩子的自尊,讓他們的心靈不要受到傷害。

建立一種情感的氛圍,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關心他們自己,也關心我們。

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在相互尊重的平台上與人溝通,無論是在童年、叛逆的青春期,還是長大成人以後這些方法都能受用。

那就從今日起開始改變和孩子說話的方式和态度吧,你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自己、不一樣的孩子。

總結孩子和我們合作的五個技巧:
1.描述你所看見的,或者描述問題
“床上有一塊濕毛巾。”
2.提示
“毛巾把我的毯子弄濕了。”
3.用簡單的詞語表達
“毛巾!”
4.說出你的感受
“我不喜歡睡在濕床上!”
5.寫便條
便條:(貼在毛巾架上)請把毛巾放回原處晾幹,謝謝!

【讀書筆記】:《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