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網師園的隐逸氣息

...

在蘇州的衆多園林中,網師園是第一個在夜間向遊人開放的園林。華燈初上,上演非常具有蘇州代表性的昆曲、評彈、古琴、民樂等精彩節目,将古典美學融入現代生活,給遊人帶來美妙的享受。

夜色中的網師園,柔美的燈光下,婆娑樹影,亭閣倒影,散發着古色古香的氣息,變幻得更精緻和妩媚。網師園夜色雖美,但我并不喜歡夜遊。

正是暮春,帶些慵懶,網師園裡的芍藥開得正好。

隐于窄窄的小巷深處的網師園,占地約八畝。它的前身是南宋淳熙年間,官至侍郎的揚州文人史正志罷官隐退後的住宅,原因藏書萬卷,故名萬卷堂。清乾隆年間,官場失意的光祿寺少卿蘇州人宋宗元退隐故鄉蘇州,購得此地築園,初名“網師小築”,後名“網師園”。

網師乃漁夫、漁翁之意,含有隐居江湖的意思,網師園便意謂“漁父釣叟之園”,細思之下頗有韻味。

跨過網師園跨巷轅門,大門南向臨巷,前有照壁,東西築牆圍成門前廣場。照壁前對植盤槐,東西牆置拴馬環。大門兩邊置抱鼓石,飾以獅子滾繡球浮雕,給深宅大院平添幾分氣勢和威風,頗有“大隐隐于市之感”。

穿過門廳、轎廳和萬卷堂,再穿過撷秀樓 ,視野瞬間開闊,宋代江南的風雅撲面而來,宛如一幅水墨山水長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網師園是典型的宅園合一的私家園林,東宅西園,東部為住宅,中部為主園,西部為内園,境界各異。

走在射鴨廊中,大片的水域是彩霞池。以水為中心,亭台樓榭無不臨水,各種建築配合得當,布局緊湊,疏密有緻,古樹花卉與建築、山池相映成趣,是當之無愧的江南中小型古典園林的代表作。現在的一些仿古園林以此為藍本,中國第一座被複刻海外的“明軒”就出自網師園。

網師園幾度易手,但每一代人都懷抱着隐于城,更悅于心,讓網師園得以傳揚。園中景物都得名自詩詞名作,似乎在園中能嗅到縷縷墨香,也能感受到園主人的學識與氣度。

穿過“網師小築”門洞,一段小斜廊連着的四面廳,就是小山叢桂軒。軒外湖石疊成的花台上,種植最多的還是桂花。元代曾經有過“小山叢桂晚蕭蕭,幾時任我夜吹蕭”的精美詩句。軒内北牆正中開一正方形花窗,為冰裂嵌圓形紋樣,素雅開朗,簡潔明快,格外引人注目。窗外可以看見回廊裡走動的遊客,這些遊人客成為别人眼中的風景。

廳四面鑲嵌玻璃,通體明淨,前後山林之韻悉入室内。軒内北牆正中開一正方形花窗,為冰裂嵌圓形紋樣,既起到采光的作用,又顯得素雅開朗,簡潔明快。窗後的雲崗假山自然嵌入窗框,山上南天竹一叢,在逆光照射下,枝葉愈發清透挺拔。

軒前的假山,名為雲崗,雖有閉塞擁堵之陋,卻深得山林幽深之緻。由于假山的遮擋,小山叢桂軒終日與彩霞池不得相見,少了水的神韻,卻獨享山之幽深。

面水的濯纓水閣淩空跨水,與緊傍的雲崗輕重錯落,參差疊宕。“濯纓水閣”取自《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園主以此自喻高潔,以虛靜而明潔的清水來比喻人的高潔,表達出一種人格境界。用清水洗滌幹淨世俗的塵埃,這裡主要表示清高自守之志。

水閣精緻小巧,宛若浮于水面,閣下碧波蕩漾,幽靜涼爽,臨檻垂釣,依欄觀魚,悠然而樂,确有滄浪水清,俗塵盡滌之感。

北望,古柏高聳,曲橋卧水,石矶凹凸,樓屋參差隐現;西望,爬山廊蜿蜒北上,月到風來亭隔水相望;東臨雲崗假山。中部主要景色盡收眼底。

一條由南至北、高低起伏的爬山廊名為“樵花徑”,取意于宋人詩句“歸舟何慮晚,日暮有樵風”。在廊内蜿蜒行走,側畔一片波光雲影,北岸有老樹濃蔭,南岸有黃石雲崗,極富野趣。

彩霞池東北岸的竹外一枝軒,通透開敞,前後竹影婆娑,松梅盤曲。取蘇轼“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詩句意。南面臨水處設“吳王靠”,神似船舫,憑欄或倚坐此處,隔水面對黃石假山,因而産生“水低白雲近,天高青山遠”的意趣,對岸的雲崗假山顯得缥缈綿遠了。           

三面臨水,懸空于水面的“月到風來亭”,享名取自唐代韓愈詩句“晚色将秋至,長風送月來”和宋代邵雍“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亭内正中懸着一面大鏡,每到明月初上,便可看見水中、鏡中、天上三個明亮的圓月,獨成了一道奇景。

網師園之美,美就美在方寸之間大有文章。站在在月到風來亭内,池岸低矮,沿池一周的假山、花木和亭榭,所置山石、花木也不高大,使水面顯得開闊,山水錯落映襯,疏朗雅适,增添了園中秀麗景色。

彩霞池一汪池水平靜如鏡,池四周建築形體各異,裝修精麗,其倒影又與天光浮雲交映于碧波之中,美到令人窒息的觀音兜山牆在池水中的倒影,是網師園最美的畫面,我被此美景深深醉倒。

從彩霞池西北的平闆曲橋西行,為網師園内園,由潭西漁隐月洞門入,地1畝餘,庭院精巧古雅,花台中盛植芍藥名種,西北角院裡軒屋名“殿春簃”便得于此“簃”,原意指高大屋宇邊用竹子搭成的小屋。“殿春”,指春末。春季芍藥開花最晚,宋蘇東坡有“多謝化工憐寂寞,尚留芍藥殿春風”的詩句。

殿春簃以詩立景,以景會意,占地不足一畝,但書房、假山、花壇、清泉、半亭俱全,别有一番天地。南面曲折蜿蜒的花台,穿插峰石,借白粉牆的襯托而富情趣,與“殿春簃”互成對景。

殿春簃前的露華館最初是網師園中的牡丹芍藥圃,得名于李白的詩句“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現在已經改建成為茶室,布置非常典雅,前門外有牡丹芍藥園,後門外則有小庭院。

東側白牆上,依附在白牆上面的薔薇花靜悄悄地盛開,在粉牆上層層疊疊,如燦爛的雲霞,也似華麗的錦緞。生在園林之中的薔薇自帶古典韻味,給幽靜的園林增添了不少文藝氣息。

現存的蘇州園林中,完整的宋園雖近絕迹,但宋人的審美意趣在網師園卻不難尋到。網師園内有三處宋代遺迹,于是,一路走過時,我刻意尋找了南宋遺蹤。

網師園著名的藻耀高翔雕花門樓,栩栩如生的曆史人物,形象逼真的飛禽走獸和花卉圖案,仿佛在訴說着網師園過去的曆史。藻耀高翔磚雕門樓的南枋,嵌有磚雕家堂,供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這是主人祭祀的地方,以前蘇州人家很多都有這個布置。現在,所有蘇州園林中,隻有網師園還保留着了,這一處是宋代的遺迹。

橫跨于彩霞池東南水灣處的引靜橋,造型優美,小小的,曲曲的,妩媚的可愛。長度雖僅有2.4米,卻石欄、石級、拱洞一應俱全,是蘇州園林中最短最小的拱橋,三步就可踏過,頗像蘇州出産的工藝品。橋側澗壁處篆書“槃澗”石刻二字也是宋代遺迹。盤澗,取自《詩經》“考盤在澗,碩人之寬”之詩意,這“盤澗”二字為宋刻。

看松讀畫軒前的兩棵古柏奇樹,一棵是兩百多年曆史的白皮松,醉人的美;另一棵,就是相傳為南宋萬卷堂園主史正志手植的古柏,這棵植于園池東北角的圓柏樹齡已有930年,是現存蘇州園林中最古老的樹。古柏高達十餘米,是全園最高的景物,雖然頂梢已枯,但三個側枝仍活着,似飛龍在空中翺翔。

悠悠歲月滄桑,那些故去的人和事早已消散風中。身處網師園,在淡淡清風陪伴下,觀看園中美景,品味着融入景觀中的詩情與畫意,感受到的便是穿越時間與空間,在走近自己的方寸之心,然後發現無盡的美好。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