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為徐敬業讨武曌檄》解讀
駱賓王《為徐敬業讨武曌檄》解讀
弘道元年十二月初四(683年12月27日),李治駕崩,中宗李顯繼位。但此時武則天已經逐步完全掌握了朝廷大權。光宅元年(684年),武則天廢黜中宗李顯為廬陵王,改立幼子睿宗李旦為傀儡皇帝,而自己以皇太後的身份臨朝稱制。武則天的所作所為,很明顯是朝着皇位去的,當時的人基本都能看出來。而武則天的這一系列舉動,自然也引發朝野上下諸多不滿,尤其是那些忠于李唐皇室的官員和貴族。就在當年九月,開國功臣英國公徐世勣之孫李敬業(即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抗武則天,意圖恢複李唐正統。
開耀元年(681)駱賓王任臨海縣丞,嗣聖元年(684)春,駱賓王随台州刺史從臨海進京,向高宗皇帝獻祭。之後,左骁衛大将軍程務挺,要向朝廷舉薦駱賓王。但駱賓王在長安期間,目睹了武則天勢力的所作所為。因此,他寫了一封《與程将軍書》,婉拒了程務挺的舉薦。離京後,駱賓王來到揚州,投靠了李敬業,為徐府屬,被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李敬業反叛後,由他起草了讨伐武則天的檄文名篇《為徐敬業讨武曌檄》。
《為徐敬業讨武曌檄》是一篇極具影響力的政治檄文,旨在為反對武則天臨朝稱制的徐敬業起義軍發聲。全文結構緊湊,邏輯清晰,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痛斥武則天篡位亂政,第二部分是号召天下響應,第三部分是強調正義之師的必勝信念。開篇即以“僞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直指武則天出身低微,性格乖張,緊接着列舉其種種罪狀,如篡奪皇權、悖逆倫理、濫用酷吏、荼毒忠良,筆鋒淩厲,一針見血。随後,檄文轉向号召民衆,“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利用唐朝先帝新喪的時機,激發人們對李唐王朝的同情和對武則天的憤怒,呼籲天下英雄豪傑同仇敵忾,共同讨伐。
《為徐敬業讨武曌檄》不僅在當時起到了鼓舞士氣、動員人心的作用,更在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據《新唐書》記載,武則天當時也看到這篇檄文,當讀到,“一抔之土未 幹,六尺之孤何托”時,驚問是誰寫的,繼而又感歎:“宰相安得失此人?”由此可見武則天的開闊胸襟,也可見這篇檄文的影響力,連敵人也不能不為之動容。
徐敬業的起義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徐敬業被殺,駱賓王本人也不知所終,下落不明,但這篇檄文卻如同一道閃電,劃破了曆史的長空,以卓越的文學成就和深遠的政治影響而流傳千古。而駱賓王作為一介文人,為後世展示了文人以筆為劍、以文抗争的壯志豪情,駱賓王也以文人的勇氣和智慧,向我們展示了文字具有的非同尋常的力量。
- 上一篇 魂兮歸來第219章·渡劫
- 下一篇 5月24日周五愉快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