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問】關于親民

1、關于《大學》的“親民”,有兩種解讀,一種是《大學》傳文的解釋,即以“親”為“新”的通假,親民則為作新人的意思;另一種解讀是把親民讀如本字,親即親近,親和,民即人民,民衆。請比較這兩種解讀的長短。

2、論述親民與明明德的邏輯關系。明見本性(天理良心)→體認萬物同體→親民,愛人。

3、論親民愛人的意義。從個人幸福到社會管理,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不同層面談人際和諧的重要性。

DeepSeek深度思考後的回答:

關于《大學》"親民"概念的哲學思辨,筆者嘗試從三個層面展開分析:

一、"親民"釋讀的義理辨析

(1)"新民說"(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理論優勢:符合《大學》"苟日新,日日新"的革新邏輯,強調君主通過教化使民革故鼎新,與"止于至善"的終極目标形成呼應。如《康诰》"作新民"的典據支撐,構建起"君德→民德"的教化體系。

(2)"親民說"(王陽明《傳習錄》)

實踐價值:契合儒家"仁者愛人"的核心精神,強調執政者當具恻隐之心。如《孟子》"親親而仁民"的推恩邏輯,在政治實踐中更易落實為具體的惠民政策,與"修己安人"的治道目标相貫通。

二、明明德與親民的體用關系

(1)本體論維度:明德乃天命之性,親民是明德之發用。王陽明指出:"明明德必在親民,猶至善必在止于至善",二者如鏡之照物,明德之明必顯于親民實踐。

(2)認識論進階:通過格物緻知達到"萬物一體之仁"(程颢語),這種宇宙覺解必然導出"視民如傷"的政治倫理。張載"民胞物與"說即此理之展開,将本體認知轉化為社會擔當。

三、親民愛人的現實維度

(1)修身層面:培養"忠恕之道"(《中庸》),如孔子言"己欲立而立人",通過推己及人實現心理和諧。王夫之謂"成己成物,一也",個體完善與社會責任相統一。

(2)治國維度:踐行"民為邦本"(《尚書》)的政治智慧。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天之生民非為王也,而立王以為民也",将親民上升為政權合法性的根本依據。

(3)平天下境界:構建"講信修睦"(《禮記》)的國際關系。從"協和萬邦"的古代智慧到當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現親民思想的現代轉化力量。

結語:兩種解讀實為"内聖外王"的一體兩面,"新民"側重教化功能,"親民"強調情感聯結,共同構成儒家政治哲學的雙重維度。在當代社會治理中,既要注重制度創新(新民事功),更需保持執政溫度(親民情懷),方可達緻"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