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擊匈奴——傳承者蒙恬(2)戰國公子
回到魏國後,魏王也将大将軍印信,授予信陵君。信陵君一邊行軍,一邊派門客到各國征調援軍,協調行動。除了齊國事不關己外,韓、燕、楚三國紛紛響應,秦莊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五國聯軍迅速在信陵君麾下組成。
秦國方面,蒙骜和王龁對魏國依舊采用鉗形攻勢,信陵君則抓住兩軍間關聯性差的弱點,采用先穩住蒙骜,攻擊王龁的戰術。一旦擊敗王龁,蒙骜便獨木難支,必敗無疑。于是他金蟬脫殼留下楚軍配合魏軍,打着自己的旗号與蒙骜周旋;自己則悄悄帶領主力,趕往華州攻擊王龁。
信陵君名滿天下,蒙骜當然不能不防。他整頓人馬,準備決戰,但魏楚兩軍連營結寨,高懸免戰牌,蒙骜一時摸不清頭腦,面對死守的聯軍,秦軍無計可施。卻說信陵君,帶領人馬趕到華州,并沒有直接攻擊王龁。華州背靠渭水,秦軍的糧船全部停泊在渭河上。從華州通往渭河的道路兩旁,叢林茂密,是天然的伏擊戰場。信陵君将主力埋伏好,然後派出小部人馬,向渭河攻擊前進,做出要切斷秦軍糧道的姿态。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人們看戰争史,往往覺得一個武力值99的猛将是勝利最關鍵的因素,但是真實的戰場裡,後勤才是根本。王龁随即分兵來救。然而走到半道,路旁突然殺聲震天,旌旗蔽日,伏兵四出。王龁軍倉皇逃竄。
信陵君擊退王龁,一個回馬槍又向郏州殺去。蒙骜方才得知信陵君的動向,便也如法炮制:在大營内虛張帥旗,與魏楚兩軍對峙;自己親點精兵,日夜兼程,朝華州奔去。“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這小小的一步,足以決定勝敗。
信陵君與蒙骜的大軍,在華陰突然遭遇。話不投機半句多,兩軍立刻開戰。魏楚聯軍猜到了蒙骜軍的動向,乘虛猛攻秦軍,并且追擊蒙骜。就這樣,前有強敵,後有追兵,五國聯軍将蒙骜團團包圍。
蒙骜已無獲勝可能,他最終僥幸殺出重圍,帶領殘兵返回了函谷關。然而信陵君不依不饒,一直追到函谷關外,秦軍緊閉關門,高挂免戰牌。聯軍在函谷關前叫嚣月餘,才各自撤軍。這是東方國家最後一次協調立場,聯合行動。聯軍在信陵君的名望下,暫時性的團結在了一起,雖然打了勝仗,但對于秦國的損失并不大,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秦軍一家獨大的局面,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各國間的互相猜忌。
秦王忌憚魏無忌,因此派人持萬金到魏國離間魏王和信陵君的關系,同時派人到魏國境内假裝祝賀魏無忌登上王位。于是魏王更加懷疑魏無忌,于是派其他人代替他執掌魏國兵權,五國攻秦計劃失敗。魏無忌從此心灰意冷,回到魏國之後,不再上朝,每日沉迷酒色,最終郁郁而終。
後世将“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趙國的平原君”合稱為“戰國四公子”,然而孟嘗君田文在“五國伐齊”中隻顧自己的私利,置自己的國家于不顧;春申君黃歇空有公子之名,未能識别門客李園計謀,家破人亡;平原君趙勝中規中矩,雖然不畏秦王,但是對權勢貪婪,同時對整體局勢沒有概念,因上黨之地使趙國惹火燒身,使得長平慘敗;唯有信陵君魏無忌堪稱大義,同時又有統兵之能。四人齊名隻能說是拉低了信陵君的水準,魏無忌隻可歎生不逢時,若是在魏文侯、魏武侯時期必然會是超越翟璜、龐涓的存在。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信陵君魏無忌去世,在他去世的十八年後,魏國随即成為一段曆史。
得知魏無忌去世消息的秦王嬴政立刻再派蒙骜攻打魏國。蒙骜勢如破竹奪取魏國的酸棗(今河南省延津縣西南)、燕(今河南省延津縣東北)、虛(今河南省延津縣東)、長平(今河南省西華縣)、雍丘(今河南省杞縣)、山陽(今河南省焦作市)等二十座城池,設置為東郡(治濮陽,今河南省濮陽市)。
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彗星多次出現,有人預測将有将星隕落,果然,蒙骜去世,時年約七十歲。蒙骜在晚年依然壯志不減,持續領兵征戰,進一步削弱了山東六國的力量,為秦始皇最終統一六國鋪平了道路。他的赫赫戰功,使得秦國在諸侯争霸的戰國末期一枝獨秀,逐步确立起不可動搖的優勢地位。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