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約 | 秦腔依舊,文脈長流(2023年10月總結)
10月,天氣轉涼,在忙碌工作之餘,赴西安參加交通規劃年會。前兩年由于公衛事件,隻能在線上交流,如今氣象恢複,迎來了首次線下學術報告的機會。
初到西安,望着滿街遊人的古代服飾,夢回唐朝,好不熱鬧。不知為何,雖是首次來到西安,卻隐約有種莫名的熟悉感。
以城建風格而言,西安與南方城市的西式曆史建築群相比,更添幾分東方古都底蘊。無論是古建還是近現代建築,都呈現出幾乎統一的風格,從中可以一窺漫長歲月中衆多城市規劃師和決策者的構思。
再看細節,西安的街道略帶些北方城市的粗犷質感,騎行道的路權比南方城市更加獨立。
在會議間隙,來到回民街,也就是當地人口中的“坊上”。不出所料,坊上主街早已淪陷在消費主義的浪潮中,雖有部分特色小吃,但也與其他城市的美食街大同小異。然而,真正的本地化街巷,并不會因各地遊客的沖擊而輕易泯滅,而是如同漣漪般以主街為錨點向外圍擴散。于是,我穿梭在大皮院、小皮院、紅埠街和灑金橋,感受到了更加真實的煙火氣。紅埠街的馬洪小炒鮮辣鹹香,濃縮了泡馍的精華,吃的人滿頭冒汗;灑金橋的羊肉小串,一把幹辣子,激發出最原始的肉香和遠古的狩獵記憶,令人欲罷不能。
穿街走巷,不知不覺拐進了一條更狹窄的小路,兩側店鋪不再局限于清真美食,皮草店、雜貨鋪、五金店躍入眼簾,更具生活氣息。突然,不遠處的一座古刹引起了我的注意。走近一看,才知是座清真寺,不少回民在此禮拜。清真寺建築古樸,一股舊時氣息撲面而來,令人仿佛穿越時空。寺内碑文記載了此處曾經主事之人的經曆,在時間洪流的沖刷下,寺主走過的曆史軌迹曆曆在目,斯人已逝,事迹仍在,令人動容。在一間旁室内,和一位年長修行者閑聊幾句,老者聽聞我來自北京,便說自己曾在牛街附近的清真寺内進修兩年,頓感親切了不少。據老者所言,坊上自古便是回民聚居之處,如今仍有各地回民奔赴此處,一同生活,這片文化相對獨立的聚落逐漸向外蔓延,日益壯大,生生不息。走出寺門,再次望向周邊回民經營的各色店鋪,平添了些許曆史感,更顯厚重,隐約可見各地回民自古至今,跋涉萬裡奔赴此地的盛景。
離開坊上,夜幕已深,騎行至大唐不夜城,頓時被眼前歌舞升平的繁華盛景所震撼。白天看起來平平無奇,略顯冷淡的寬敞步行街,在晚上五彩華燈的渲染下格外妖異。從大雁塔起,一路設置了多處盛唐場景的舞台,各類沉浸式表演層出不窮。步行街兩側,美術館、音樂廳等文化場所與商業設施交融在一起,将本地曆史文化模因深深嵌入了消費主義景觀中。略顯過猶不及,卻也充分利用了西安盛唐文化的符号,對于經濟的刺激作用顯著。
西安的文化禀賦得天獨厚,六朝古都留下了數不盡的遺迹珍寶,更不乏在曆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網紅朝代——秦、漢、唐。大唐不夜城充分利用其文化符号轉化為源源不斷的人氣,而真正彰顯其底蘊的,卻是那些隐藏在小巷中的古寺石碑,以及傳承不絕的悠悠文脈。
文化傳承的真正主體,是那些繼承一代代古老記憶的人。血脈或許會斷絕,文脈卻透過無數載體,在每一個潛在的繼承者腦中生根發芽。
漫步在西安城牆上,華燈初上,城樓被一股迷幻的氛圍包裹其中,城牆下車水馬龍,似乎打通了鍊接悠久過往與無盡未來的隧道。夜幕漸深,天氣微涼,喝一碗熱氣騰騰的葫蘆頭,細細咀嚼煙熏味滿溢的梆梆肉,一股暖意升騰入懷,仿佛融化了萬年冰霜。
遙望連綿的城牆,不禁有些怅然若失。京城曾經也被城牆環繞,如今卻隻留下幾座城門繼續守望。踏入西安土地時所感受到的那份熟悉感,正來源于同為古都的厚重與滄桑。
“生命沒有了,靈魂他還在。靈魂漸遠去,我歌聲依然。”耳畔樂音不絕,秦腔依舊。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