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讀本書】《情緒價值》
【簡要介紹】
《情緒價值》,作者【英】羅斯·哈克曼,譯者徐航、潘沂然,中信出版集團2024年2月,14萬字。
本書是作者曆經七年調查的産物,其中五年花在大量閱讀、研究和反思上。作者做了幾百個面對面、電話或郵件采訪。采訪對象跨越了社會階層、人種、經濟和年齡等人口統計學變量。作者從情緒勞動的本質和源頭出發,闡釋了情緒勞動及其對人們生活、工作和價值感的影響,并教我們如何将令人筋疲力盡的情緒勞動轉化為向上的力量。同時,此書從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方面解釋了為何社會評價體系會忽視情緒勞動的價值。
全書共分為九章:
1-作為工作:情緒勞動的價值
2-權力分配:不為情緒價值付費
3-曆史淵源:剝削性的情緒價值
4-社會規訓:好女孩要為他人而活
5-暴力威脅:被壓制的情緒負擔
6-那男性呢:人類共情的情緒價值
7-情緒市場:恢複情緒勞動的客觀價值
8-情緒不公:弱者迎合強者的情緒體驗
9-情緒價值:重新思考價值體系
【閱讀收獲】
1.
閱讀此書,最淺顯最直接的收獲就是知道了什麼是情緒勞動。
情緒勞動是指識别或預測他人的情緒并随之調整自己的情緒,然後設法積極地影響他人的情緒的過程。
隻要你在相關環境中,調節自己的情緒表達,甚至隐藏真實情緒,以便适應環境或與環境互動,那麼你就是在進行情緒勞動。為了給他人營造良好感受,而将自己的感受置于次要地位,不是為了自己愉悅,而是為了他人愉悅所做出的努力。處理瑣事、共情傾聽、為了他人的自尊“給面子”,這些都是情緒勞動。
情緒勞動就像體力勞動、智力勞動和創意勞動一樣,也是一種需要時間、精力和技能的工作形式。有時候我們之所以覺得很辛苦,就是因為情緒勞動過于繁重。
2.
其次,此次閱讀觸發了我對女性“自願”從事情緒勞動的切身感受,并且在閱讀過程中,我還越來越清晰地看到了女性從事更多情緒勞動的成因。
作者說,通常被忽視、被低估的不是情緒價值,而是情緒價值背後的勞動。“勞動”這個詞幫助我們更具象地認識到,那些對女性施加的“好女孩規範”背後的巨大成本。
女孩順從、溫柔、體貼、細心、能共情、善解人意,有如“貼心小棉襖”,适合當服務員、做文職、護理、教師、公關、行政、秘書……這些似乎是刻闆印象,也可以看成是一種社會規範。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壓抑自己的情緒,把别人的情緒放在第一位,這種情緒勞動常常被視為女性的天職,甚至冠以美德之名,驅使女性自覺付出和犧牲,接受這份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義務。
事實上,女性比男性從事更多的情緒勞動,并不與她們的個性特質相關,而是與她們履行的性别角色相關。用更淺顯的話來說,男性和女性都可以是情緒勞動的主體,女性從事更多的情緒勞動,并不是因為她們适合從事情緒勞動,而是社會在這方面對女性的期望遠超過對男性的期望。
在這本書中,作者關注到了這種社會規範背後,女性持續面對的、對人生有決定性影響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正因為如此,這本書才被歸為女性主義著作。誠如複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陳雲教授解讀的那樣,“這是一本“情緒”視角下的女性主義著作:女性的情緒勞動被廣泛認為是一種女性“天生的、擅長的,因而也是樂意從事的”勞動。事實上,它是男權制權力結構及其規訓的産物,其本質是對女性的情緒剝削,并産生了深遠後果。建議對照波伏瓦的《第二性》進行閱讀。”
3.
再次,在閱讀過程中,我既感受到了女性在情緒勞動上所受的剝削,也看到了男性的無奈和痛苦。
這種無奈和痛苦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情緒勞動被限定在女性身上,使得男性無法表現出關懷、同情、溫柔等所謂女性化屬性。事實上,苛刻的情緒規範并不隻針對女性,也适用于男性,隻不過二者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與後果,甚至在某些方面,對男性比對女性還更苛刻。比如,叫一個女孩“假小子”可能是愛稱,但叫一個男孩“娘娘腔”就是侮辱了。
另一方面,情緒勞動并非隻針對女性而言,特别是身處低位的男性,往往同樣也在遭受着情緒勞動的剝削。在男性群體内部也存在等級結構,掌握更少資源和權力的男性必然需要進行更多的情緒勞動,向掌握更多資源的男性提供更多的情緒價值。所以,更确切地說,情緒勞動是權力的剝削,而不僅僅是針對性别而言的。隻不過,從性别角度來看,大多數女數還處在弱勢,情緒勞動價值被剝削現象也就特别突出。
書中作者舉了一個關于一美元的實驗研究讓我印象深刻。這個實驗研究表明:共情能力做為情緒勞動中非常重要的特質,也被固化為女性特質,但它并非先天能力,而是與獎勵相關。那些實驗中不去共情的人,并非完全缺乏技能,或不擅長處理情緒,而是缺乏動力,或者說他們隻是不願意費心而已。
放到職場中去看,擁有較少權力的人需要密切關注那些擁有更多權力的人的情感、行為或行為傾向,并時刻調整自己以免受暴力、懲罰、被邊緣化或被剝奪資源的威脅;而那些擁有更多權力的人則無須費心。
這就揭開了隐藏的社會真相:在當前的結構中,情緒勞動更關乎權力而非性别。正如作者所說,“情緒勞動本質上是關于處在更弱勢地位的群體的情緒資源如何被更高地位的群體無償占有和剝削”。
4.
最後,我覺得作者寫作此書的意義,并不僅僅是為情緒勞動發聲,也不僅僅是為女性呼籲。
我們可以把此書看做是情緒勞動“被剝削者”的覺醒,看做是女性主義者的抗争,但這遠遠不夠。
情緒勞動是需要時間、精力、技能甚至訓練的工作,情緒勞動者應該得到相應的收益。這一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
接下來更為關鍵是采用什麼方式承認情緒勞動的價值。在市場上,最直接的方式還是用貨币來衡量、明碼标價,以金錢為回報。而在生活中特别是在家庭内部,最好還是采用非貨币的回報或交換來承認家人付出的情緒勞動。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