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并不完美,我們總有選擇
今天是日更寫作的第 663/700 天
你好,我是西陸華胥。
今天分享的書是《自我訓練:改變焦慮和抑郁的習慣》。
01
# 關于本書
作者約瑟夫·盧斯亞尼,從小就患有焦慮症及抑郁症,所以努力學心理學自救。
在經曆了近30年臨床心理治療之後,他不僅治好了自己的病,還治好了數以萬計的患者。
不僅如此,他還開創了自我訓練法的心理療法,幫助人們建立積極的思維習慣,擺脫不安全感的困擾。
在他看來,治療焦慮和抑郁,依靠藥物和醫生隻能治标不治本。
因為焦慮和抑郁的病根,是固有的缺乏安全感的思維慣性,隻能靠自己來改變,方法就是「自我訓練」。
約瑟夫·盧斯亞尼在書中主要深入講解了以下問題:
自我訓練是什麼?
它可以解決什麼問題?
自我訓練如何計劃和實施?
怎麼通過自我訓練對特殊人格對症下藥?
日常生活中如何自我訓練讓自己積極樂觀?
不同于傳統的心理治療,本書中的自我訓練方法及自我交談技巧簡單易行,不需要多麼專業系統的專業知識,也能學明白、用起來。
書中附有自我測試,我們可以借助測試更清晰地了解自己。
在對特殊人格類型對症下藥部分,作者詳細介紹了刺猬型人格、烏龜型人格、變色龍型人格等幾種人格類型,不僅深入分析了不同人格的形成原因及表現特點,還給出了針對性自我訓練改進的指導方法。
02
# 主要内容
作者約瑟夫·盧斯亞尼基于長期臨床經驗認識到,焦慮和抑郁是一種習慣。
它們是一種由于不安全感而滋生出來的習慣,這會歪曲人們對生活的看法和體驗,将逐漸耗盡體内的化學成分。
既然這種習慣是人們自己養成的,那麼就可以通過自我訓練的方式去改善,借助自我交談的技巧,丢掉消極想法,用客觀方式思考,把事實和觀點分開,培養積極樂觀的态度。
需要明白的是,做好自我訓練,重要的不是借助某位醫生、某位教練的力量,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才能讓自己變得更有安全感,更能客觀評價,保持樂觀想法,走上自由道路。
01)自我訓練的精髓,可以概括成7個原則。
原則1:人人都會有不安全感;
原則2:思維先于感覺、焦慮和抑郁;
原則3:焦慮和抑郁是試圖控制生活的錯誤嘗試;
原則4:控制不過是幻象,并非解決問題的辦法;
原則5:缺乏安全感是一種習慣,任何一種習慣都是可以擺脫的;
原則6:健康的思維是選擇的結果;
原則7:好的教練就是好的激勵者。
02)自我交談的3個步驟。
第一步,将事實與想象分開,學會傾聽。
面對消極想法,自我發問:這是事實還是想象?煩惱的内容是否屬于當下?提醒自己選擇積極的态度。
通過探知成年後依然潛在的孩子氣反應,那些小時候習慣的孩子氣情緒化反應,認識到自己已經長大。
我們可以進行選擇,可以改變自己,進而避免成為由不安全感所引起的懷疑、恐懼和消極情緒的受害者。
第二步,擺脫條件反射的思維模式。
通過自我交談,讓慣性思維停下來。
生活早期階段,我們習慣于條件反射式的思維方式,于是養成了多年的無意識、孩子氣思考模式,因而容易焦慮、抑郁。
可以說,自己制造了焦慮和抑郁,否則是沒有這樣的東西的。我們給予焦慮和抑郁動力,否則它們是不會持續存在的。
所以,想要跳出惡性循環,需要及時暫停、跳出來。
可以通過想象具體畫面、創造專屬咒語、主動切換意識頻道的方式,叫停負面思考。
第三步,随它去。
焦慮和抑郁其實是一種習慣,當我們選擇有意識地忽略,自然會慢慢瓦解。
03)幾種特殊人格類型。
自尋煩惱型人格:小題大做,總是擔心,這是一種有害的自我控制欲望,可以采取自我交談方式,相信自己可以應對自如。
刺猬型人格:特點是敵意。因為信心不足,所以采取防禦措施。通過制造身體上的或者情感上的距離,使他人無法靠近自己。
敵意有很多種表現形式,比如被動的、好鬥的、過度的、不愉快的、抵抗的。
烏龜型人格:特點是逃避。缺乏安全感,倍感壓力,逃避生活。
面對生活中覺得不能掌控的部分,選擇退回舒适區,覺得那樣是受到保護,有安全感,自己可以控制了。
變色龍型人格:特點是操控。試圖在環境中調整背景(你如何看待這個人),或是調整内容(這個人傳達給你什麼信息),來達到控制的目的。又細分為政治家型和外交官型兩種。
完美主義型人格:特點是,過分高的要求和不屈不撓的努力。相信如果足夠努力,就能夠消除(控制)生活中的弱點。
并不是為完美而努力,其實是為了避免不完美。細分為三種,明星式的人、狂熱的人和控制型的怪人。
03
# 精彩要點
01)焦慮和憂郁并不是病,它不過是一種習慣,一種不健康的習慣,是一種不安全感驅動下的思維模式。
就像所有的習慣一樣,不改正會日積月累成為痼疾。如果有所克制,總有一天能克服它。一切就是這麼簡單。
02)沒有誰是在完美世界裡,在完美的父母的呵護下長大的,所以人都是伴随着某種不安全感成長起來的。這無法避免。
03)為了能讓想法在情緒上影響到自己,你必須要做兩件事:
首先,你——一部分的你——必須傾聽你自己所說的話;
其次,對聽到的内容,要麼把它當作事實加以接受,要麼置之不理。
04)事實上,生活是無法被掌控的。無法掌控,那麼怎麼來面對生活呢?
答案就是要重建自信的感覺和信心,而不要想着去控制生活,要勇于面對生活,與生活和平共處。
05)并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會給你帶來創傷,而是你如何解讀所發生的事情才會給你帶來創傷。
06)生命不是用來控制的,是用來釋放的。
04
# 讀書感想
01)焦慮或抑郁,其實是自己的選擇。
持續的對負面情緒和心理的選擇,而根源在于人們的不自信和安全感缺失。
克服焦慮和抑郁,就是通過采取新的選擇來重構思維模式,擺脫負面情緒,建立起自信和安全感。
書中分享的有效途徑就是自我訓練,通過自我剖析,層層深入内心世界。
我們可以看到自己的想法和現實之間的不同,驅動自己選擇更加積極的想法,從小的正反饋開始,一步步促成更多的正向循環。
整個過程,概括起來就是:正視現實,擺脫習慣,放松自己。
最終,我們能更新并重構自己。
02)沒有完美的人,也沒有完美的生活。
不過好在,我們有自己的選擇,一直都有選擇,即使是經曆着困難的時刻,即使是陷入問題之中。
對于生活種種情況,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怎麼看、怎麼辦,可以選擇主觀偏頗的方式自以為,也可以選擇客觀正确的方式去理解現實、采取行動。
人,或許就是一系列想法和行動的集合體。
我們需要清楚的是:
頭腦中萬萬千千的想法并不是我們自己。
無論面對怎樣的境遇,我們都擁有選擇态度和想法的自由。
這種意識層面的自由,是一個人終極的自由。
作為一個成年人,長大成人以後,我們可以選擇不同于生命早期孩子氣的情緒化反應,擺脫那種無能為力、小心翼翼的心境,以成年人的成熟心态思考、行事。
寬慰内在的小孩,告訴他,自己已經長大,對于生活贈送的禮物或者給出的難題,相信自己有應對的能力,能找到正确的方法。
以成年人的方式去生活,專注在自己的生活,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讓自己和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當然了,時間飛快,成年人的時間尤其快,更顯寶貴,不應該用來重複鞏固不良情緒模式,比如焦慮或抑郁,而是要用來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正因為我們有選擇,所以才更應該選擇那些讓自己更積極正向、有所成長的思維和行為,養成良好的思維模式,形成積極的行為習慣。
在日常,我們可以借助自我訓練的方式,通過自我交談,做好相應選擇,選擇有安全感、正向積極的語言跟自我對話,從小處着手,形成良性循環,促成更大的改變。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對你有啟發。
- 上一篇 遇到對的的那個人,才是愛情萌萌的樣子
- 下一篇 隻有專注才能實現價值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