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推薦一本書 || 編号:[2005]

...

在指責别人之前,我們得首先要明白一個道理:自己是否能經得起别人對自己的反問與考驗?——《不可随意瘋狂的這一生》

----【書朋撿話】

提高認知需要每天堅持閱讀,慢慢積累,多思考。

積矽步,至千裡,要相信堅持和積累的力量。

【每天推薦一本書】第2005天

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你好,我是劉書朋。

今天,我推薦的這本書是:

《關于女兒》

作者:[韓] 金惠珍

1983年生于韓國大邱。

先瞅瞅本書的内容簡介:

“我愛她。但我不理解她。

我的女兒為何要選擇如此艱難的人生?

為何不惜置身被嫌惡、被敵視的境地?”

“我”作為母親,一生都為女兒而活,對女兒抱有許多期盼。女兒卻認為母親從不聆聽自己,更帶回同為女性的伴侶,迫使母親接受她們即将偏離“正常”的未來。

同時,母親目睹着自己療養院負責的患者珍女士因為罹患失智症,成為被機構、被社會所抛棄的包袱,在珍的身上,母親仿彿看到了老後從孤獨走向死亡的自己,也看到了以同樣可以面臨類似悲劇的女兒的未來……

在誤解與撕裂,在對話與縫合的反複嘗試中,母女倆同時被内在與外部世界的力量所推動着,前行着,逐漸逼近着彼此……

接下來看看書評:

時而把自己代入母親,時而又把自己代入女兒。整本書就是東亞式家庭對親子關系的一次長長的凝視。剔除男性存在的同時,卻又都是父權制下受害的産物。養老院看護的設定很棒,衰老、孤獨、死亡,赤裸裸且冷眼旁觀的陳述,與無償照護并替老人送終的走向,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張力。“平凡而幸福的日子”,希望我不會變成隻希望孩子過這樣生活的母親。

夫職和父職缺失的家庭裡,把女兒當成一切的希望的母親,發覺女兒走上了另一條自己無法理解的路後,内心的控訴、悲傷和自責。書中描寫母親的内心獨白太過真實,實在是不忍責備。

母親一直在控訴,我的女兒怎麼會這樣?可實際上母女倆何其相似,女兒不願意随波逐流,發起向學校的抗議。母親也不願意随波逐流,執意把療養院的老人帶回家。很多母親都會感歎自己的女兒不像自己或者說,怎麼會是這樣?但其實這樣的女兒不就是你們親手造就的嗎?!

圍繞女兒的取向問題,母女之間的互相不理解,叙述充滿意義,但并非最打動我的地方。相反,母親作為更接近人生終點現場的人,對于老後返貧,跟臨終前護理院中的黑寂人生的洞悉跟恐懼,殘酷得叫人動容。“令我擔憂的永遠不是死亡,而是生活。”

恍惚間好像看到了我和我媽的縮影,但第一次讀到了我媽的視角。

以上是朋朋精選的書評,

僅供參考。

看過了簡介和書評,感覺怎麼樣

對這本書感興趣不?

有時間去讀一讀,看一看吧。

看過後可以來這裡留下你自己的書評。

最後是這本書其他的一些重要信息:

【原作名】딸에 대하여

【ISBN号】978-7-5598-5198-7

【中圖法分類号】I312.645

【主題詞】中篇小說-韓國-現代

今天的推薦就到這兒,明天見

。。關注朋朋,遇見好書、遇見自己。。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