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與本質
這些年,我為了節約寶貴的注意力,大到國際國内要聞,小到娛樂花邊绯聞,都舍不得主動花時間去關心了。但人畢竟不是活在真空裡,還是可以通過領導講話、同事閑聊、親友聚會等溝通渠道,被動接收不少半真半假、半新半舊的大道或小道消息。
除了跟居家安全、身體健康有關的新發現、新認知,我會認真查找權威資料進行核實以外,其他那些跟工作、生活影響不大、無關痛癢的事件或者事故,我都一概忽略,決不占用大腦内存。
以我多年的經驗,身邊那些熱衷于傳播信息的人都比較自信,認為自己獲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可靠,很少會質疑信息的含金量。尤其是領導和父母,對信息的把握十分到位,隻說好的,不說壞的,态度還蠻真誠。
但他們說話的動機卻有着明顯的區别,領導通常是為了立人設和忽悠下屬做事,說出來的話,自己都不見得相信;而父母是為了獲得孩子的認可和支持,他們往往對自己說的話深信不疑。不少老年人瞞着子女,用攢了大半輩子的錢換來各種高價養生、保健用品,如果不是真愛真信,能堅持那麼多年嗎?
抛開主觀偏見和功利性因素,我們在看待某個社會現象時,很容易停留在看熱鬧的層面,從而陷入就事論事的思維陷阱。很少有人會綜合各種與現象有關的因素,以多元化的視角去看門道,像庖丁解牛一樣剖析事物的本質。
最近一直在讀《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作者賈雷德·戴蒙德對人類社會與文明的思考讓人歎為觀止。他本身擁有多學科背景,既是演化生物學家,又是生理學家,還是生物地理學家。
他研究人類曆史,不僅時空跨度大(從遠古到現代,從歐亞大陸到其他大陸),而且視角多樣化(涉及氣候、環境、物産、科技等多個因素)。
他是真正看門道的人,分析問題一針見血。他的文章就像科學論文一樣嚴謹客觀,引用的每個數字、每張圖表都有具體的出處,并且在呈現事實的同時,沒有根據自己的需要來添油加醋,更沒有用事實來編故事。
雖然這本書讀起來比較枯燥,但内容非常具有挑戰性,完全颠覆了我的傳統認知。說來也慚愧,這本書問世都快三十年了,我也早就久仰大名,但直到今年底才開始認真閱讀。必須承認,我讀書的積極性确實沒有看電影那麼高。
在書的前言部分,作者就借評論者的話表明自己把世界曆史看作洋蔥,現代世界是最外面的那一層,而尋求理解曆史的過程就是把洋蔥層層剝開的過程。這其實也是逐漸深入核心内容,從現象到本質的過程。
作者以“亞力的問題”(關于新幾内亞人和歐洲白人生活方式的差異)作為引子,然後用一本書的篇幅來分析現代世界中的不均等現象,包括财富與權力的分配,殺戮、征服、滅絕等現象産生的根源。
按照我以前的認知水平,不管是組織層面還是個體層面的貧富強弱問題,先天因素(天賦、資源)是一方面,而後天因素(機遇好壞、努力程度)是另一方面。前者決定起跑線高低,後者決定發展速度。二者都必不可少。
并且在這個越來越強調綜合素質的時代,先天因素的重要性會不斷增強,掌握更多資源和天賦的組織(個體),更不容易被打敗。盡管我沒有種族歧視,但地域歧視卻少不了,總覺得發達地區的人成長環境好,營養跟得上,比落後地區的人要聰明一些。
記得以前在學校讀書的時候,班裡那些多才多藝、成績優秀的同學,家庭條件都不錯。而那些來自偏遠地區的同學,學習吃力不說,課外書也看得少。
但作者卻從批判種族歧視的角度出發,認為“各族群間的确存在技術發展程度的差異,但是并沒有可靠的證據可以證明各族群間有智力的差異”。
并且他進一步強調現代那些仍在“石器時代”生活的族群,智力一點兒也不比工業社會裡的人遜色;并用自己實地調研的案例具體闡述了澳大利亞土著和新幾内亞土著等族群采用的技術,盡管在接觸白人之前非常原始,但如果他們得到機會,駕馭工業技術也并非不可能。
他還指出,成長環境和學得的知識影響的隻是智商測試的結果,而智商測試的是文化學習能力,并不是先天智力。比如沒受過學校教育的新幾内亞人從偏遠鄉村來到城市,西方人會覺得他們非常愚笨;但要是反過來,當西方人跟着新幾内亞人到叢林中溜達時,在後者眼中,前者該是多麼愚蠢——既在叢林中找不到出路,又不會搭建棚屋。
雖然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不一定完全接受作者的某些說法或者觀點,但他分析問題所運用的多元化思維方法确實值得借鑒。正如上個月去世的芒格老先生,最擅長用逆向思維來探究事物的本質。他的一句名言就是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這是一種很好的思考問題方式。
在談到資源優勢的時候,作者十分幽默地以外星人的視角來評價富國與窮國。光從表面上看,荷蘭地勢低窪、資源匮乏,氣候不利于農作物生長,在曆史上曾經被德國侵略過,擱外星人眼裡就是一個标準的貧窮國家;但贊比亞正好相反,不僅資源豐富、氣候溫暖,而且和平、穩定、民主,沒被鄰國侵略過。贊比亞人還工作勤奮,重視教育。
按理說,贊比亞應該比荷蘭富裕。但讓外星人難以置信的卻是,荷蘭人均收入是贊比亞人均收入的近33倍,而贊比亞人的預期壽命(41歲)差不多是荷蘭人的預期壽命(78歲)的一半。
根據作者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他發現自然資源、人的主觀能動性和經濟制度都不是造成兩國貧富差距的關鍵因素,隻有地理位置的差異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難怪雷軍會提出“飛豬理論”——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起來,正好說明位置呆對了,更容易抓住機會,順勢而為。估計他早就讀過這本書,才會對位置如此重視。
其實這本書給我的啟發遠不止書名上那三個關鍵詞。它雖然是上個世紀的産物,但内容一點也沒有過時,不僅案例豐富,論據紮實,而且完整展示了從現象到本質的認知過程。它既像放大鏡,又像顯微鏡,從宏觀或者微觀視角幫助我們把這個世界看得更加清楚、更加明白。
在我眼裡,好書和好電影都是豐富的寶藏,花錢不多,但受益匪淺。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