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生活,感受生命真谛

工作那麼辛苦,我們為什麼要去工作?

常常有人說你不通世故,我們一定要深于世故嗎?

這世上有什麼東西最值得我們珍惜?

人生到底什麼?生命的意義在哪裡?

你是不是偶爾會發出這些疑問?不要懷疑,這些也是先賢們常常思考的問題,不但如此,他們還為此寫了不少文章,來表達自己的看法。

...

《孩子,生活本來自在又有趣》圍繞着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真谛,精心彙編了魯迅、梁實秋、汪曾祺等,13位現當代傑出文人的34篇散雜文,真實還原他們對于生活的深刻感悟。

比如關于“不通世故”和“深于世故”,魯迅先生在《世故三昧》裡說:如果某人被别人說他“深于世故,其實還是因為他“不通世故”。

為什麼這樣會說呢?那是因為真的“深于世故”的人,其實會深到不自覺,完全化為本能。就像現在有些人,他的惡是深入骨髓的,他即使做了惡,也不會覺得自己有錯,反而會責怪别人對他不公。

我們身邊,這樣的人其實不在少數。

...

如何頑強地面對苦難?

豐子恺老先生寫了他的水仙花,這棵水仙花雖然深得老先生喜愛,即使出門在外也要帶着它,但還是難免遭到磨難。

第一次是旱災。老先生要出門暫住,但又舍不得水仙花,于是把它放進餅幹箱裡帶着,哪知道到了地方,卻忘記及時把它拿出來了。

第二次是水災。孩子們好心想把水仙花下的雨花石洗一洗,把它挪進臉盆裡就開始洗石子,結果被五顔六色的雨花石吸引住了,一來二去,又忘記了它的存在。

第三次是凍災。因它前兩次受了傷,一直不開花,于是阿毛好心把它挪出去曬曬太陽,結果夜裡又忘記收回來了,第二天發現的時候連葉子都凍成了翡翠條。

盡管如此,老先生身邊的阿毛還是熱心拯救它,把它移到廚房,在溫暖的竈間,水仙花終于綻放。

豐子恺通過這個水仙花的故事告訴我們:不管是什麼事,不管遭受多少磨難,隻要生機不滅,總有擡頭的一天。

...

各位名家,他們或如胡适一般,直接闡述什麼是科學的人生觀;或如林徽因一般,為午後照進窗子的一片陽光而浮想翩翩;又或者如汪曾祺一般,通過介紹自己的三大愛好,引領我們培養屬于自己的業餘愛好。

本書在編撰的時候,對一些方言等不易理解的地方,做了适當的解釋。有一些和當今語言有出入的表述,也進行了細微的修改,以确保我們閱讀的時候,更加容易理解名家對生活的深刻感悟,也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原作的風格。

閱讀這些作品,我們慢慢就會明白:生命的意義并非局限于物質上的滿足,相反,對精神的追求才是人類真正的終極目标。

...

無論我們身處甯靜的自然之中,還是喧嚣的社會之中,隻要我們具備敏銳的洞察力、獨特的生活情趣和深刻的生活理解,我們都能感受到精神的愉悅與滿足,進而探尋到生命的真谛。

這些作品可以幫助我們,逐漸形成正确且獨立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這些寶貴的思想财富,對于我們的人生道路,具有無可替代的指引意義,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生活的挑戰,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雙重提升。

PS:在《生機》一文中,豐子恺寫道:孩子們看水仙花盆裡的“雨花台石子”髒了,于是拿去清洗。

小編作為一個雨花石故鄉的人,在此特意說明一下:雨花石并不産于南京市雨花台,現在也不叫“雨花台石子”。它産于南京市六合區和儀征市月塘鎮一帶,以顔色豔麗而著稱,被稱為“天賜國寶,中華一絕”。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