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讀詩

...


今天是端午節。

對中國人來說,端午節是一個很悠久的節日。

如果從屈原算起,端午節的曆史,已經延續了2300多年。

杜甫、劉禹錫、蘇轼、陸遊、歐陽修、文天祥都曾留下端午詩作。

年少時喜歡蘇轼在惠州為朝雲寫下的那首《浣溪沙》,

為那句“佳人相見一千年”而感動。

然而穿過綿綿歲月,再讀端午詩,卻因唐朝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詩人殷堯藩的一首詩,再次感慨人生。

詩名《端午日》: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鬓絲日日添頭白,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這首詩非常直白,幾無蘊藉美,無怪乎未能成名句流傳。

可它直抒胸臆,正适合借之澆心中之壘塊,所以深得我心吧。

正如詩人所言,年輕的時候,特别喜歡過節,上了年歲,每一次節日,就會感傷。

青春轉瞬即逝,回頭看滿眼淚花。

兒時的生活,總是值得懷念的。

...


想起了汪曾祺在《端午的鴨蛋》中,恣意回味着兒時的端午節。

掏鴨蛋吃的樣子、把螢火蟲裝進蛋殼、用雄黃在額頭上畫“王”字……

兒時的鹹鴨蛋,故鄉的鹹鴨蛋,才是最令人懷念的。

魯迅也是這樣。

少年時,魯迅曾和小夥伴一起去聽社戲。

多年後,他周遊四方,聽過許多戲,卻感慨: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


無論是悲傷還是喜樂,翻閱過的光陰都不可能重來。

曾經執著的事如今或許早已不值一提,曾經深愛的人或許已經成了陌路。

這些看似淺顯的道理,非要親曆過才能深悟。

此刻擁有,勝過一切!

把所有美好的回憶留在心底,隻有它才能撫慰滄桑的靈魂吧。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