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持證不可有,家庭教育不可無

01

5月29日一個熱門微博就提到湖北一個2歲小女孩因為父母疏忽,手腕系着的安全牽引繩被電梯夾住,電梯啟動後女孩被吊起,懸空挂在門上2分鐘,幸好被救出。

...

孩子夾在電梯.jpg

這次的女童還算幸運,但之前因父母教育不當,導緻孩子跳樓輕生的慘劇不斷見諸報端,看到那麼多鮮活的花季生命隕落,誰都會痛心不已。

正因為各種家暴、遺棄、意外的頻繁發生,針對父母的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

最近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南開區政協副主席許洪玲建議,頒發“合格父母”上崗證随小學生檔案入學。此外,還要加強準父母的培訓,在校内建設家長學校等等建議。

提議者動機很好,但很難落地。因為持證上崗必然需要有考核發證的過程。

首先,凡是涉及到考試必然考慮考試難度及通過率。

如果考試難度大,那麼未通過的父母是否要重新複訓?即便多次培訓通過了,那麼上崗證進入小學生的檔案又意味着什麼?會不會導緻新一輪的歧視鍊,拿到“父母合格證”的孩子歧視沒有拿到“父母合格證”的孩子,沒有拿到“父母合格證”的孩子會不會受到老師的特别關照?

如果難度低,讓絕大多數人通過,就會流于形式,而形式主義是我們最不缺乏也是最不願意看到的。如果嚴格父母必需持證上崗,這樣的證隻能流于形式。形式的東西,往往沒有實質性的作用。雷聲大雨點小,最後草草收場。

其次,即便是找到一個合适的平衡點,難道考試能夠區分合格和不合格父母嗎?

理論上溫柔而堅定,大多數父母都知道,但真正能做到的很少。做不到有時不是動機的問題,而是現實情況很多不允許。

...

中國6億人每月收入1000元.png

持證上崗會導緻手段變為了目的。

02

雖然父母持證上崗提案現在未必可行,但這個提案帶來的對家庭教育的重視還是很有積極影響。

很多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但沒有認知、能力、時間來教育和保護孩子。

有專家專門指出,針對孩子即将入小學的父母開展社區“家長課堂”或“家長教育指導工作室”。

很多學校已經開展了各種各樣的家長教育課堂。

兒子小學的班級群裡,老師就推送了華東師範大學的家庭教育專家王大龍的父母情緒教育課程,聽完就挺有啟發。

好的教育避免問題發生,不是為了解決問題。往往等到孩子的問題發生了,父母再行動就晚了。

父母在處理孩子的問題之前,要先處理好和自己的關系,和伴侶的關系,後兩者是最終解決孩子問題的前提。

先搞定自己,再影響伴侶,最後聯合伴侶洞察孩子需求,幫助孩子。

當孩子出于不同的情緒,如喜怒哀懼,父母扮演的角色各不一樣。以孩子的憤怒為例,孩子憤怒往往是因為需求沒有滿足,他需要守護自己的權益。

父母扮演的角色就是傾聽者,了解孩子背後動機,保持對孩子問題探究的好奇心。在聽孩子說的時候,需要停下手中的事情,從内心出發和孩子建立鍊接,也就是專注地看着孩子,體會他的感受,讓孩子能夠把的動機充分地表達出來。

除了學校、社會提供的教育機會外,父母需要主動尋求學習成長的機會,主動尋找專業人士的幫助。

培養一個孩子需要學習許多知識,光靠自己摸索,不是不可以,但容易錯漏,如果有專業人士持續地給家長提供育兒科學知識,帶家長跳出自己的視角來看問題,可以更有效解決那些帶來困擾的“頑疾”。

即便是家境一般的父母,給不了孩子太多的物質投入,但也可以做到給孩子更多的陪伴,營造和諧家庭氛圍,讓孩子有安全和歸屬感,這和金錢關系不大,和父母的心在哪裡有關。

當父母不是生下來就完了,不是簡單地應一句爸爸、媽媽就好,要使出渾身解數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和孩子一起成長。

要求父母持證上崗,操作難度大,但是幫助父母學習成長,确是勢在必行。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