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草原上的小木屋》有感

不久前,讀過一篇關于親子閱讀的文章,說到孩子大了,親子閱讀并不僅僅是簡單的親讀子聽,而是可以親子共讀,即父母和孩子看相同的書,一起讨論,一起分析。茅塞頓開,解決了我自從女兒不再讀繪本之後一直走不進她的閱讀世界的煩惱。

說服女兒,将一直以來她着迷的馬小跳系列、笑貓日記系列、皮皮魯系列、公主系列等雪藏,拿出在櫃子裡放了很久《草原上的小木屋》、《綠山牆的安妮》等兒童經典讀物。

從《草原上的小木屋》開始,我們一起讀。她上學,書歸我看;她放學完成作業,書歸她看。

但是,她讀得比我快,才幾天,就将書讀完了,并寫了一篇讀後感。讀後感中,她首先是對羅蘭一家在草原上快樂的生活表示羨慕,提到羅蘭的爸爸夜晚總是在草原上演奏小提琴,邊拉邊唱。這促進了她對小提琴的熱愛,最近練琴比較投入。但是,筆鋒一轉,說羅蘭一家的食物基本是爸爸打獵得來的,生活不容易雲雲,所以我們要珍惜糧食,不能浪費。我如同嚼蠟,又象聞到了八股文的臭味。

我讀得比較慢,用了20多天。期間,女兒不停地激勵我,批評我讀得太慢,有時看我在玩遊戲,還直言針砭,說我為什麼不用玩遊戲的時間去把書看完。

說實話,在看了她的讀後感之後,我一直在想,一本描寫拓荒者家庭生活的書,非常優美,有溫馨和睦的家庭生活,有扣人心弦的涉險度難,有細緻入微的工匠技巧,有充滿智慧的子女教育,有優美自然的草原風光,女兒卻怎麼就對不能浪費糧食這麼在意呢?我感到失敗。這幾年來,我對她的閱讀太過放縱,太過粗心了。

全書描述了拓荒者的家庭生活,包括他們從森林到草原的旅途,在草原上建造小木屋,與狼群周旋,夜遇黑豹,和印第安人打交道,遭遇草原大火貨,鄰裡之間互相幫助共度難關,等等。橫貫整本書的,是良好的家庭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對子女的影響。書中沒有提到與學習有關的事情,甚至沒有出現過一本書,孩子們也沒有接受正規的教育,但是,書中的小姑娘們都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接受美的熏陶,養成勇敢、善良、勤勞、順服的良好品格,她們熱愛生活,優雅有禮,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幻想,對美有與生俱來的渴望與追求。有人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本書就是對這一論斷的良好佐證。

首先,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父母的價值觀、生活方式、行為舉止、甚至勞作時的工藝技巧,都是對孩子的教育。父母做對了,孩子也會跟着做對了;反之,如果父母是反面教材,孩子也會離真理愈來愈遠。書中的許多細節,都可以看出,羅蘭的父母平日裡對她們的教誨。

最簡單的,就是媽媽坐在馬車上的姿勢是:直直地、靜靜地坐着,雙手交叉放在大腿上。同時,書中還多次提到他們家注重用餐禮儀,吃飯時是不能說太多的話或者唱歌的,如果有人犯規,媽媽的話是:“無論我們走到天涯海角,都要注意禮貌。”在旅途中,她們還攜帶熨鬥,在休整時間比較長的時候,媽媽會清洗床上用品和衣服,曬幹後用熨鬥燙平褶皺。在這種每時每刻都注意整潔衛生、儀态儀表、彬彬有禮、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的家庭當中,孩子們沒有理由不整潔不優雅。

當小木屋剛剛立好牆壁,沒有屋頂,門上隻挂着被子的時候,當天夜裡來了狼群,有的狼甚至來到牆壁邊上。羅蘭被驚醒,隻見爸爸拿着槍挺立在窗前,和看家狗傑克守衛着家人。看到女兒醒來,爸爸對她沒有呵斥,隻是輕聲問她是否想看看狼群,并把她抱到窗前。羅蘭看到狼群分成兩個半圓,把小木屋包圍起來,她看到了狼王,看到了狼的綠眼睛。在人狼對峙中,狼群稍稍後退,卻并在狼王的帶領下嚎叫。看完之後,爸爸就讓羅蘭繼續睡覺。這是怎樣的一個父親!一個人,一條槍,一隻狗,在夜裡與狼群對峙,守衛一家五口人和兩匹馬的安全,沒有驚慌,沒有憤怒,沒有急躁,沉着、鎮定、冷靜、謹慎、剛毅、機智、勇敢、盡責,帶給家人一份安甯!正是如此,羅蘭才放心地在狼群的嚎叫聲中入睡。爸爸給孩子們做出了榜樣。後來,當印第安人來到小木屋時,這兩個勇敢鎮定的孩子,在聽了很多關于印第安人的傳言後,當直面裸露上身裝扮奇怪的印第安人,她們不是選擇逃離或者哭泣,她們同時想到的是“不能讓媽媽單獨待在屋子裡”,所以,她們克制了心中的恐懼,羅蘭的“雙手握成拳頭,緊緊閉上眼睛,用最快的速度朝小屋跑去”。羅蘭被絆倒了,卻依然雙眼圓睜,“想也沒想爬起來又跑”。又一次,當煙囪着火時,小木屋裡隻有三個孩子,有一根燃燒着的大木棍滾到了小木屋的地闆上,落在正抱着小妹妹坐在搖椅上的瑪麗的裙子底下,羅蘭本能地用全身力氣把沉重的搖椅往後拉,又迅速抓起那根燃燒的木棍,扔回壁爐裡去。這是一個多麼鎮定勇敢的孩子,緊急關頭記住媽媽說過“絕不要讓火落在地闆上”的話。從她身上,可以看到爸爸的鎮定沉着對她的影響。

媽媽在做面包卷時,用手在面包卷上面壓了壓。爸總是說,隻要媽在面包卷上壓了手印,就不再需要加糖啦。這個看似普通的家庭生活小點滴,卻折射出一家人融洽的生活氣氛。我們知道,多吃糖對身體無益,特别是孩子,不能多吃糖。如果我們隻是簡單的跟孩子說吃糖無益,孩子又怎麼聽得下去呢?而爸爸這麼說,一切都無需再多言。既是對媽媽的贊美,又是對孩子生活習慣的約束!

書中描述的生活情節,最驚險的莫過于遭遇草原大火,當爸判斷出南方翻騰的大塊烏雲是草原大火的濃煙後,爸媽的反應非常迅速,配合默契,打水、泡麻袋、犁溝、往水溝裡倒水,燃燒水溝外的草皮,撲打串過水溝的火,等待大火繞過小屋向前燒去。。。。。。最後,一家人從濃煙中出來,安然無恙,媽說:“結果好一切就好。”經曆過危險的孩子,不僅積累了生活經驗,懂得怎樣保護自己,而且更加珍惜生活的美好。

經過一年時間的辛苦經營,羅蘭一家已在大草原上穩定下來,正準備開墾土地進行農耕生産時,卻傳來了拓荒者必須離開印第安人領土的消息。沮喪和氣憤過後,爸爸卻說出這樣的話:“一年算得了什麼,我們有的是時間!”、“不管怎麼說,我們從印第安人的地方帶走的要比帶去的多。”、“多了匹小騾馬啊!”其間的樂觀豁達,也深深地影響了孩子們。

其次,在對孩子們的教育上,羅蘭的父母,不僅做出了榜樣,而且還建立了權威。

在平時,父母非常寬容,一家人可以非常平等的對話,但在關鍵時刻,父母親的話,就必須絕對服從。在強渡溪流時篷車浮了起來,孩子們以快如閃電的速度服從媽媽突然厲聲的“快躺下!”的指令。因為她們知道,每當媽用這樣的口氣說話時,必須馬上照辦。試想一下,如果瑪麗和羅蘭不聽話讓媽媽她分了心,那他們可能就會被水沖走;當小木屋來了印第安人,瑪麗和羅蘭姐妹雖然很想放出看家狗傑克,但仍嚴格恪守爸爸的吩咐,沒有把傑克的繩子解開。後來,小姐妹明白,如果當時把傑克放了,傑克就會去咬那兩個印第安人,結果會引來大麻煩,這個大麻煩不僅僅是印第安人殺死傑克。

從這兩件事情,可以看出建立家長的權威,讓孩子在關鍵時刻一定要聽從權威的引導,是對孩子乃至全家生命安全的一種保護。現在,提倡家庭民主教育,唯恐妨礙孩子的自由、壓抑孩子的個性,提倡對孩子如朋友,凡事多跟孩子們講個為什麼,不要讓孩子盲從。可是,在緊急危難關頭,又有多少時間可以跟孩子解釋原因呢?到了那個時候,怎樣去保護孩子,怎樣去拯救生命呢?

第三,書中描繪了羅蘭一家對美的追随和愛護。

爸爸随身攜帶着小提琴,在夜晚時經常拉響琴弦,邊唱邊拉,孩子們常在優美的琴聲中進入夢鄉。甚至,在鄰居愛德華茲先生要回去自己的住地時,爸爸的琴聲歌聲與德華茲先生的歌聲互相唱和,在草原上空飄揚,直至互相聽不見。這是一幅多麼美妙的情景,在草原的夜晚,朋友提着槍唱着歌,在歌聲與琴聲中離去。寬廣的草原上,明月,小木屋,家人,遠山,朋友,歌聲,琴聲。。。。。。

小木屋剛剛立好牆壁,屋頂僅用篷布遮蓋,孩子們都上床了,爸爸屋外輕輕地喊媽媽來看月亮。羅蘭就在木屋的地鋪上,透過窗洞朝天空望去,看到一輪又大又亮的月亮在窗洞的下緣上閃閃發光。什麼是美?又大又亮的月亮就是美,爸媽之間和諧的關系就是美。

在“有壁爐了”這一章寫到,“壁爐一完工,媽就在壁爐台的正中放上她從大森林帶來的一座小小的牧羊女瓷像。那座瓷像跟着他們走了那麼遠的路,卻沒有被打碎。”羅蘭一家,從大森林來到大草原,穿過三個州,路程幾個月,以颠簸的馬車為家,但是,瓷像卻完整無缺地保護了下來。書中沒有講到這個瓷像有什麼象征意義,對它的描述也僅有幾行字,但卻展現了瓷像的精美。或許,就是僅僅因為美,媽媽把它保護得這麼用心。甚至,在爸爸要在小木屋上加屋頂,提醒媽媽帶着孩子到屋外去,媽媽也不忘一起拿走瓷像。

在露營的時候,羅蘭姐妹會采摘野花送給媽媽,媽媽會把花放在錫杯子裡插好,再把錫杯子放在篷車的階梯上,讓整個營地顯得很漂亮。簡簡單單的一個細節,既表達了孩子們對媽媽的愛,又說明他們一家,無時無刻都不會放棄對美的追随,對簡單生活的享受。

羅蘭姐妹與爸爸一起去印第安人留下的營地,在灰土裡發現了許多漂亮的珠子,爸爸耐心地陪伴她們,幫她們尋找,直至日落時分,再也找不到珠子的時候。姐妹在旅途中沒有玩具玩耍,到了大草原,也沒有什麼可玩的,整天隻能在大自然中與野生的小動物為伴。偶見這麼美麗的珠子,當然萬分欣喜。爸爸理解她們,沒有責怪她們因此而耽誤時間,也沒有催促她們,更沒有認為這些是無關要緊的東西而對她們進行呵斥。美,是他們一家永恒的追尋。

聖誕節到來時,羅蘭一家地處溪窪地,離最近的獨立小鎮要有兩天的路程,在嚴寒天氣,聖誕老人是不可能來的。但是,鄰居愛德華茲先生卻給她們帶來了聖誕禮物,說他在獨立鎮碰見了聖誕老人,是聖誕老人托他帶禮物過來的。孩子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聖誕節。這是對孩子情感的接納,對孩子們的愛躍然紙上。後來當他們不得不離開大草原時,羅蘭特地為這件事向愛德華茲先生道謝。可見,這件事情,給孩子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這些事情,都是生活中的小小細節,但是,滲透其中的,是羅蘭一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事實上,人們對生命的理解不同,對生活的追求也不一樣,但歸根到底,都是向他們本身認為美好的世界進發。羅蘭一家,對美的追求,是那麼的樸素,那麼的純粹,那麼的簡單,折射出來的,是對生活的滿足和感恩。

四是夫妻的相處之道。書中的爸爸媽媽感情深厚,互敬互愛,關系親密,互相信任,配合默契,恪守傳統家庭對男女責任的要求。他們之間,按照當下流行的形容,或許不過是左手和右手。但正因為是左手和右手,才生生相惜,配合模切。整本書描寫的都是家庭瑣事,娓娓道來,沒有深刻的心理剖析,沒有沉重的人文氣息,夫唱婦随,其樂融融。

在商量離開大森林時,爸爸說要走,媽媽覺得當時天氣很冷,爸爸的回答是:“如果我們要今年走,現在就得動身。冰一融化,我們就沒法過密西西比河了。”所以,他們就動身離開了。沒有争執,隻是一起走。其實,作為女人和母親,可以提出更多的理由,畢竟孩子們都很小,最小的妹妹還不會走路,是不太适合長途跋涉的。但是,母親沒有更多的言語,唯丈夫馬首是瞻,維護了丈夫作為一家之主的權威。

強渡溪流時,要涉水過溪時,爸爸征詢媽媽的意見,媽媽的回答是:“你說行就行,查爾斯。”好像馬車由丈夫駕駛,她不用操心什麼似的。但是,當篷車浮起來時,不用丈夫吩咐,妻子就突然厲聲地指揮孩子們快躺好;當爸吼道:“拉住缰繩,卡羅琳。”爸就在水裡握緊拳頭,牢牢地抓着馬嘴邊的辔頭。媽一個人坐在車架上,用雙手緊緊抓住缰繩。最後,夫妻倆人順利地把篷車從湍急的溪流中趕上對岸。從事先的夫妻對答,妻子對丈夫是完全信任的。但是,信任并不等于可以甩手不管,實際上,她密切注意着丈夫的舉動,當危險情況發生,丈夫需要妻子的協作時,馬上采取行動,共同保護家人的安全。夫妻之間的信任、親密、默契,都在當中體現得淋漓盡緻。

在爸爸砌煙囪時,媽媽覺得那個方法不好,卻沒有直說,而是當爸爸休息時,先贊揚爸爸一個人把煙囪砌得那麼高,然後問:“你為什麼不用木棍和灰泥來做煙囪上面的那截了?”爸爸一下子跳了起來,馬上就按照媽媽說的方法去做。如果媽媽在爸爸砌煙囪時就提出自己的意見,相信爸爸也不會有意見。但是,她用的是疑問句“為什麼”,而不是祈使句“你應該”,可見媽媽對爸爸的尊重和愛。同樣的,爸爸也很愛媽媽,在接受妻子的建議後,馬上按照妻子的方法去做,表示越早把壁爐砌好,妻子就能越早到屋裡做飯,不用再外面吹風。這就是對妻子的愛,不是昂貴的禮物,不是銷魂的性,而是盡可能地為妻子提供舒适安全的生活環境。

以上幾個方面,是我從家庭教育方面對這本書的感悟。

回觀我和女兒之間,以及全家人的關系,我很慚愧。女兒很小的時候,我就注重和她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也讓我非常自信。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一對女兒進行教育,母女之間就不能夠好好說話。對她發出的指令,她經常不遵守;或者是當面說好,等到實際執行時卻三推四推。讀完這本書,要說對女兒的教育問題迎刃而解是誇大其詞,但讓我感悟頗深。寬容,耐心,尊重和接納孩子,建立權威,言傳身教,是家庭教育的要旨。

很多時候一講到教育,一般就會想到校園教育,家庭教育長期得不到重視。長期以來,為大家舍小家,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成為榜樣;社會保障體制不完善,父母必須為生計勞作奔波。夫妻異地、留守兒童、隔代教育、校園欺淩等等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下,有識之士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家庭教育法》呼之欲出,就是要保證在子女的未成年階段,父母親有足夠的有效的陪伴時間,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建立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在父母親的正确教導下,健康成長。良好的夫妻關系,融洽的家庭關系,是一切家庭教育的基石。

二〇一六年五月十七日

PS:這篇文章是4月18日動筆,曆時一個月,才勉強完工,慚愧!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