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06|你不是沒能力,你隻是沒在學

朋友們,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情況:

就是每當自己想做什麼事情的時候,總會在一開始想得特别好、感覺特别棒,就是覺得“我要是做成了什麼事,就有可能會有什麼好的結果”,所以就會滿懷期待地開始,然後希望能讓自己盡可能快地達成那個“結局”。

可是因為在正式開始做事前,自己從來沒有去了解這個事情本身要怎麼做,所以真的等到自己要做時,去了解到整個做事的脈絡和步驟,就開始感覺“這怎麼和自己想的不一樣”、“自己怎麼好像總是沒有辦法達到這樣或那樣的要求”,然後就會覺得很不如意,覺得這件事本身是不是不好、或是不太适合自己,甚至有的孩子還會覺得“我這個人怎麼總是做不好”、“我是不是有什麼問題”,由此陷入到低沉的狀态,感覺難以解脫。

但其實我想告訴你們的是,不是你們做不好,也不是你們沒能力,而隻是因為你們的心思沒有放在學習、沒有放在怎麼做事之上,你們的内在根本沒在學,所以你們也根本不清楚這件事應該怎麼做而已。

為什麼這麼說?

大家可以想一想:

每當你們想要做成一件事的時候,你們的心思,到底是放在了“我現在想要做成一件事,那我現在要做的就是去了解這件事本身是什麼樣子,對完成這件事的人有什麼需求,要怎麼做,具體分為哪些步驟,我要怎麼進行,然後一點一點地琢磨,去讓自己去達成這個結果,完成一個‘通過我自己就把這件事做好’的事實”之上,還是放在了“我現在想要做成一件事,如果不做成這件事,我就感覺很不好,所以在做事的每一刻,都在想‘我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做好’、‘這件事什麼時候才能好’,然後沒有去理解這件事本身要做什麼事”呢?

如果你的心思是第一種,就是覺得“我就是知道我可以做好,我就是去搞懂這件事應該怎麼做,然後執行就好”,那在整個學習和做事過程中,你的心思一定是跟着這個事情本身的脈絡和邏輯走的。

你會清楚地知道這件事的關鍵點在哪,你能一點一點地去突破,并清楚地知道你可以完成得很好,你不會感覺到慌張,因為一切本就在進程中。

可如果你的心思是第二種,就是總覺得“我是不是有可能做不好”,那你就很容易出現一種很急的情況,就是總會想着“這件事什麼時候能做好”、“不做好是不是等于我很失敗”,那其實你根本就沒有辦法完完全全靜下來,讓自己的思緒跟着事情本身發展脈絡去走,也無法聽進老師所講述的引導和事件進程的關鍵。那自然就沒有辦法去了解這件事到底該怎麼做,去明白“其實這件事我也可以做成”。

你甚至還有可能出現一個情況,就是,如果你發現這件事本身不是你熟悉的,你看到的第一眼不是你過往做過、你現在就知道怎麼做的事,你就會感覺很慌張,從而不斷地批判自己,覺得“我是不是有可能做不好”、“我是不是有問題了”。

但其實這件事本身,就好比是, 小明和小方兩個從來沒有吃過蘋果的孩子,現在要進行一個任務,就是去吃蘋果。

小明心裡對于“吃蘋果”這件事沒有顧慮,也就是,他不會擔心自己吃不了這個蘋果,不會擔心自己完不成“吃蘋果”這個任務,更不會擔心“吃蘋果”這件事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危害,他隻會想着“我本身就能吃蘋果”、“我可以完成吃蘋果這個任務”。

所以,他在接到這個“吃蘋果”的任務時,就隻是想着“我現在決定去接受吃蘋果的任務”,那“我去拿到那個蘋果,然後按規定吃完”就行了。

但是,因為小方是一個總會不斷批判自己做得好和不好的孩子,所以他在接到“吃蘋果”這個任務之後,他首先的想法是“我一定要做好”、“我一定要完成好吃蘋果這個任務”、“我要是沒有完成吃蘋果這個任務,我要是沒有找到蘋果,我要是沒有把這個蘋果吃好,我就是有問題”。

那他在完成“吃蘋果”這個任務的過程中,心思就很難靜下來,很難完全放在“我要怎麼吃蘋果”這個執行過程上。

他的心思,因為他自己給自己的要求,變得不夠純粹,所以他每一次在尋找蘋果、思考要怎麼把這個蘋果吃進自己的嘴裡、并完成這個吃蘋果的任務時,他永遠有一部分心思在擔心,“我現在拿起的這個蘋果是好的嗎”、“我拿起這個蘋果的時候,我的動作符合标準嗎”、“我吃完這個蘋果,就等于我完成這個任務了嗎”,他永遠在擔心這些事情。

由此就會反複琢磨這個标準的要求,琢磨别人的看法,琢磨自己本身的做法,顧慮别人對自己的意見,擔心自己做和沒做時會産生的不同結果,擔心自己有問題,由此也就很難直接純粹地完成這件事了。

這結果,雖說小方和小明有可能都完成得很好,甚至小方因為顧慮太多,反而會完成得更細緻,但是在整個過程中,小方消耗的精力一定是比小明多的。

他不會像小明一樣,把每一次學習都當成進行純粹的自我提升的過程,在過程中找到樂趣,反而有可能因為承受不住太多的壓力,所以在接到一個“他覺得無法解決的問題”時,直接嘗試都不嘗試,直接宣布“我不行”、“我不好”、“我很糟糕”。

但這等于小方的學習和做事能力真的不行嗎?不是,隻是他不願意再去面對那份壓力而已。

這種情況,換到很多人在學習或者是做事的過程中,也一樣的。

如果你在做事情的時候,心思比較純粹,沒有那麼多評判,而隻是覺得,“我現在要做成一件什麼樣的事,我要學習一個什麼樣的知識,那我就清楚知道我去學就好了,我去學,去了解清楚這知識點是什麼,我一定會學好,我就直接思考我要怎麼去理解這些内容,怎麼在實踐中運用好這些知識,去達成我想要的目标就行了”,你就會直接關注的是問題核心、實現路徑、具體方法、關鍵節點這些内容,而不會想其它。

但如果有一個人,比如一個孩子,他每天在學習的過程中,都在擔心“我這次要是沒考好,我要是沒學好,我就會被罵,我就會被說,我就是代表着我不行,我這個人就是個廢物”,他滿腦子都是這樣的評判的時候,那他在學習時,一定是兢兢戰戰的。

他在每一個過程,每一個驗證自己是否掌握了相關知識點的節點當中,他一定是在擔心“我這樣做會不會好”、“我那樣做能不能行”,他就沒有辦法很純粹地去完成這件事情本身,他的心思也沒有辦法完全地專注地放在我要怎麼完成這件事情之上,甚至有可能到最後,他因為顧慮太多,而隻能想着怎麼解決這些顧慮,所以就隻能先把精力放在“我要讓自己表現成什麼樣子,才能讓自己不被說、不被念”的事情上,隻能去思考一些讓自己逃避懲罰的事,從而做出考試前欺騙父母說自己病了、無法去學校,或者是考卷要家長簽字時,冒名頂替父母簽名等行為。

這些行為的出現,都不是什麼孩子本身真的人品有問題、或性格有問題,不是,而隻是這些孩子内在感覺到恐懼,他們的心理防禦系統為了讓自己感覺到安全,從而想出來的自我保護措施,他們隻是想要逃避那個“被指責”的壓力而已。

所以,很多孩子,甚至很多已經步入工作崗位的大人,他們在面對一些自己以前沒有做過、一時間不知道怎麼做的問題時,總會評判自己是不是能力不太行,覺得自己本身是不是天生能力不好,我想告訴你們,其實不是的,不是你們能力不太行,而隻是因為你們自己内在,總是在擔心自己能力行不行的,從而總會把一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評判自己到底行不行之上,而不是專注地放在“我要怎麼做好這件事情”之上,所以你們才一直沒有搞懂這個問題本身要怎麼解、這個事情本身要怎麼做,你們才一直不知道怎麼做而已。

你們在擔心自己行不行的時候,你們本身可以用來做事、可以用來思考、用來了解和認識問題、可以用來學習知識并學會運用和解決問題的這部分的能力和精力,沒有辦法發揮出來,所以你們才一直不知道怎麼做而已。

那你們現在意識到這個問題,你們所要做的就是允許自己放下這些顧慮,然後在遇見不同的問題時,清楚地回歸到自己,決定“我就專注地做好這件事,我去思考怎麼去把這件事做好”就可以了。

當你們思考怎麼去把這件事做好,你們在嘗試做好這件事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是在專注地把每一個關鍵節點都給突破的時候,那一步一步走下去,你們自然也就做成這件事了。

那你們自然就做成這件事時,不就代表着你們本身就是有能力,并能夠把這個能力發揮出來的嗎?隻是你們之前,總是在擔心自己做得好還是不好,然後把自己困住而已。

這跟你們的能力本身沒有關系,你們隻是沒有把自己的内在注意力調整好,那就去調整好,把注意力放在該放的位置,關注該關注的問題就可以了。

你們其實都是可以的,你們一直都是很棒的。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