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比
【原創聲明: 本文由簡書賬号禦承揚原創, Copyright (c) 彭友聰All Rights Reserved 】
一個人,今天和過去相比,隻要存在了增量,不管所增的東西是好是壞,都說明有了成長。個人而言,與十年前的自己相比,最大的增量表現在計算機的使用和了解上。在語文課堂上,當老師問及每個人的未來設想時,我的答案是當一名作家。
可實際上,今天的我,雖然也有用文字記錄生活,但卻不是以作家的身份。出身在粵東農村的我,小時候,對于電子産品的了解,僅僅隻有那些大塊頭,如電視機、碟片機等等,而作為精密電子産品代表的計算機,即俗稱中的電腦,我對它的認識就好比對異國他鄉的認識。
不過,話說回來,我也很感謝這種遠離電腦的家庭環境。如果,我出身在一個相對富裕的家庭,從小就可以近距離接觸和使用電腦,面對電腦中那些五花八門的東西,我恐怕會因為抗誘惑能力差而淪落,成為一個沒有什麼思想的人。
計算機,這種我今天不可或缺的東西,要比接觸手機的時間晚很多。手機,大約是在初中時期開始接觸。因為沒有電話卡,第一台手機,也即從外出打工的大姐手上接過來的諾基亞,我是當作随身聽使用的。能夠上網的手機,是高一起才有的,我的微信和 QQ,也都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注冊和使用的。由于開始上高中的我,已經是一個讀了不少經史子集的人,因而并沒有将手機當作娛樂工具,沉迷于網絡遊戲中。
高考後,選擇就讀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是一個需要與計算機和數學同時打交道的專業,結合社會環境變化趨勢的推動,我順利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筆記本電腦;那是一台陪伴了我整個大學生涯後,又陪伴我度過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的電腦,然而,它終究不能超越客觀限制,在去年壽終正寝。
雖然,自己的第一天筆記本電腦,是遊戲本,但我卻從未用它玩過遊戲,反而用它運行了不少自己編寫的程序。不同于現在正在使用的電腦,一開始就面對編程能力過硬的我,第一台電腦所一開始面對的,是一個連對電腦的基本使用都還磕磕巴巴的我。所以說,第一台電腦是真正目睹了我從電腦小白到程序開發工程師的蛻變。
熟練使用 Windows 系統和 MacOS 系統,并掌握數門編程語言,和擁有全棧開發能力的我,早已不是昔日那個對計算機一知半解的自己,所能夠相提并論的了。而憑借着這份增量,我可以自信且自豪地說:“我已經有了十足的成長。”
不斷學習新技術的我,同時也在對過去所學的東西,進行新陳代謝,還原出它們該有的現實面貌。對于知識理論,從來都是認真對待的,也堅信它們終究會給自己的人生添磚加瓦。那種一畢業就主動遺忘自己曾經努力學會的知識理論的做法,在我看來,是一種愚蠢,因為相當于自己否認了自己曾經的所有努力,也就相當于否認了過去的自己。
之所以有很多人,看起來光鮮亮麗,卻經不起筆墨的沉吟,是因為他們一直不斷地否認自己,而不是積累自己。這個世界,不論怎麼滄海桑田,極其宏觀的尺度下,那都是萬法歸一的。行業也許有壁壘,但知識理論卻不一定有。看似是行外的知識理論,有時候确實開拓新方向所需的方向标。
融會貫通,一直是思想自我覺醒後的我,所身體力行的事情。不僅融會文理,更要融會理論和實踐。一個完整的人,必定是面面俱到的。可以不精深,但卻不能不觸及,打個十分接地氣的比方,就是能寫文章的人,也應該能夠自己做飯,隻不過沒有專業廚師做的那麼美味。
推行文理分科,其實是對人才培養的背叛,對商業逐利的妥協。如今,很多教育機構,不論是公立還是私立,都存在一種極其不樂觀的變化趨勢:把自己代入到商業周期的第一環中,教育不再着眼于人本身,而着眼于商業生産上,将自身異化成生産螺絲的流水線。
這也注定,很多走出學校的人,并沒有真正成為如我這般擁有今非昔比的增量的人,這并不是自我誇耀,而是殘酷的現實,數一數有多少在朝九晚六生活中麻木着的人,便明白我所說的不是子虛烏有。
今日的我,今非昔比,而曾經幫助我走向今天這種狀态的學校和社會,何嘗不是處在今非昔比的變化中呢?
- 上一篇 缺個詩人啊
- 下一篇 黑屋子(688) 為何獨座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