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沒榜沒樣,人生重樣
學習:
家庭教育,是一場模仿遊戲,而父母正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比起一味地對孩子進行口頭教育,父母自己做了什麼更加重要,因此,身教重于言教,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榜樣。
早在20實際60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教授做過一系列實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波波玩偶實驗。
這項實驗用事實告訴我們:
孩子是通過觀察和模仿外界來塑造自身行為。
思考:
通過上面提到的内容,可以知道:
我們現在最初的很多行為,都是從距離我們最近的人身上習得。
父母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大多數情況是如此,然後進到學校,授課老師就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們學習的對象是多種多樣的。
工作後,學習對象很多,但太多,反而成為我們進步的阻力和焦慮的來源。
總之,最初的榜樣對于我們的行為,具有奠基意義,影響深遠。新近的榜樣,影響着此後的一系列行為。
行動:
既然榜樣如此重要,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這裡提供幾個問題:
1、你的榜樣人物是誰?曆史上的,現實生活中的,都行,近期我的榜樣是褚時健,他的傳奇人生在我人生最受挫的時候拯救了我,太偉大了。
2、他們身上有什麼優點值得你學習?是精神上的,如不屈不饒的信念,還是品質上的,如做人要有原則,等等。
3、你把他們身上哪幾個優點為自己所用?很多人,看完,以為就會了,實際上是感覺會了,離真正意義上的知行合一還差得遠。
以下是009文章的思維導圖,僅供參考。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