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問題原生家庭,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溫床(451)

一、一件殘忍的未成年犯罪

2019年10月20日,大連沙家口派出所發布了一則通告,一個13歲的男孩,殘忍的殺害了一個10歲的女孩。

作案手段非常惡劣,這個13歲的男孩殘忍的用刀子在10歲女孩的身上刺了7刀,女孩全身血流不止。可以想象,她還是在萬分痛苦的情況下離開了人世。

這個悲慘的案件,震驚了所有人,每個人都要求,對這個殘忍的少年兇手給予刑法處罰,但是依據現有的刑法,未滿16周歲的孩子是隻能用收容審查,沒有辦法将他送上法庭。

...


在這個事情中間比較詭異的是,男孩的父母從來沒有出來說過一句話,哪怕一句道歉的話都沒有,他們可能被自己孩子的殘忍行為給吓壞了,或者說,他們知道自己的家庭教育出現了極大的問題,隻能用逃避來解決巨大的輿論壓力了。

二、現實中三種問題原生家庭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三種原生家庭,第1種叫做生而不養,比如說像我們最經常看到的,在農村的留守兒童,父母雙雙出去打工,平時很少回來。

除了逢年過節的時候回來一趟,見個面捎點錢,大部分時間孩子都和爺爺奶奶或者,其他老人家在一起。

而老人家因為身體年老的原因,根本無法約束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因為缺乏正确的引導,經常會做出讓人會感覺回憶匪夷所思的犯罪事件,據統計,大概70%的未成年人的犯罪是出自于這種生而不養的家庭。

第2種家庭叫做養而不教。就是說父母也在身邊,但是他們很少陪孩子。有的可能是沒有時間,有的可能是沒有精力。有的可能時間精力都沒有。

如在城市打工的,雙職工家庭,這是最普遍的一種情況呢。父母在大城市裡面為了生活而打拼。

...


他們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為了改善家庭經濟條件。為了住上更好的房子。為了孩子的教育基金,為了老人的贍養費,他們已經無暇去顧及孩子的教養問題。因為,他們自己也經常處于崩潰的邊緣。

這種孩子因為缺乏正确和及時的引導,缺乏父母親的高質量的陪伴,所以在他們的内心經常有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的缺失,導緻他們在青春期的時候也容易做出一些叛逆的事情。

而當他們做出叛逆的事情時候,又沒有得到父母監護人及時的引導,容易進入惡性循環,一旦某種意外事件導緻循環加速,這種孩子也非常容易出問題。

第3種家庭叫做教而不善。就是說這樣的家庭可能是目前比較普遍的一種家庭狀況,父母親也在身邊,也有一定的經濟條件,也有時間陪伴孩子。

但是他們缺乏正确的教養方式,或者是把孩子丢給學校,或者是丢給教育機構。而對于孩子的人格的形成,沒有給予正确的引導。

像這種孩子出問題的幾率可能會比前兩種會少一點。但是。這類孩子。更容易出現一些心理上的一些困惑,比如說他可能會覺得被忽視,或者是經常被否定。或者價值觀的扭曲等等種種情況都有。這要根據他受到的社會影響而決定。

三、曆史上的三種原生家庭

我還觀察到一個現象,這三種原生家庭和共和國的發展曆程有吻合之處。

比如說,第1種生生而不養的情況,可能在我們的父母那一輩會比較多,因為我們的父母那一輩差不多是跟共和國同齡的人,那一代人生的孩子都普遍都比較多,比如說像我的父親家裡面有七八個兄弟姐妹,所以那個時候是屬于典型的放養,屬于生而不養。所以這樣的父母通常都會有一些。原生家庭留下的一些心理創傷。比如說我的父親脾氣會非常的暴躁,經常無法容忍别人犯錯。

而到了我們這一代,70年後80後這輩這一代的人,可能是屬于養而不教。

...


因為改革開放的春風,我們的經濟條件得到極大改善,但是因為父母親本身存在的原生家庭的問題,導緻他們沒有辦法高質量的陪伴孩子,甚至他們的一些心理問題心理創傷,還會用遺傳的方式遺留在我們的身上。

比如說我,我自己就身上就有存在抑郁性人格,因為成長過程中經常被壓抑,被否定,被忽視,所以産生了抑郁的人格。

而到了我們的孩子那一輩,也就是00後,是如果是生的二胎的話,那是屬于10後。

這一代人應該說是目前是最好的一代人,小康生活可見,各種教育方法也逐步完善,各種教育書籍,教育課程也非常的普及了。所以這一代人孩子最有可能得到一個良好的教養。

但是反而是這一代的孩子出現了更多的問題,我觀察到兩種極端,一種是溫室裡面的花朵,溺愛型,孩子就是所有人的寶貝,結果,脆弱不堪一擊。

另外一種反面,過度控制型,嚴厲型的父母要求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要求孩子都要考第1名,陪孩子寫作業上輔導課等等,極端一點的,把孩子逼得上了絕路。。。

那麼親愛的朋友們,你的原生家庭是屬于哪一類呢?你希望給予孩子什麼樣的家庭教育呢?

我是南星教育林老師

每日原創家庭教育文章第2年第451篇

2020年6月16日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