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之迷思
昨天和寫作老師又一次一對一,覺得氣氛有點尬。
一方面,本周讨論的内容是兩篇關于孩子成長記錄的文章,本身也沒有太多可談的;另一方面,可能我在使用AI上還沒有達到爐火純青,被老師逮了個正着,我自己也覺得有點無地自容。
話說回來,從去年延續到今年的寫作經曆,真心是經曆了大開大合,每次都逼迫自己痛苦而認真的思考。
迷思一,突破自己的舒适區去嘗試自己不擅長的領域真的好麼?
去年一篇長期主義的長文寫到現在還沒有寫完,原因有很多種。其中之一,就是老師讓我挑戰非虛構寫作,有一種紀實感和時代感。但經曆了一番痛苦掙紮後,我還是将主題從“打雞血的長期主義”變為我自己的真實經曆“失眠焦慮”,素材也就是近期的一段經曆感悟。
所以,我在想,有時我們為了所謂的博眼球或者創意獨特來寫一篇文章,看似加大了難度,但其實對長期堅持并不十分有利。
當然,也有人會反駁,你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适區,不挑戰一下,怎麼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呢?
但我想說,如果沒有了抒寫的興趣,其實對于寫作者來說恰恰是最緻命的。
所以,現在的我甯願将自己熟悉的領域寫深寫透,也好過在寫作技巧或立意上求新求變。
迷思二,用了AI,寫作還有什麼價值?
這個月,通過AI很順利地完成了三篇孩子成長文,但确實如同老師昨天犀利的點評那樣,語句華麗了,但少了些許人味,這點我是贊同的。
如何用好AI,讓其在保持我們原本語言風格的基礎上,再對文章的整體呈現給出具體的建議,這就需要好好地使用提示詞了。
那麼問題也就來了。
如果我們用提示詞就能生成一篇文章,那我們現在吃力地寫作究竟是為了什麼?
為了這個答案,昨晚我翻箱倒櫃地找出了我二十多年前的日記。
打開日記本的那一刻,我仿佛與20多年前的自己能隔空對話,感受彼此的心路曆程,有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
AI可以成為一個入口,幫助我們去點亮腦海中沉睡的記憶。但記憶中的細枝末節以及真情實感,或許隻有自己才能說的清楚。
用自己質樸的文字還原當下最真摯的情感,或許是短期内AI跨越不了的天塹鴻溝。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