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真的可以嗎?
進門是一條兩米長一米寬的過道,從過道進去屋子裡,整個出租屋的機構一覽無餘,一個卧室,一個客廳,一個廚房,一個衛生間。勉強稱得上是客廳的地方,還僅有十個平方吧,擺放了一張床,是她的和妹妹的,床旁邊是一個簡易的書桌,容她寫作業的地方也僅僅能放得下兩本書,坐的是方木凳,看起來蠻有年代感。床的一頭頂着牆,另一頭放着一個鋼結構的一架,在衣架這邊靠牆的地方除了留了一個進卧室的通道外,擺放了一張寫字台,上面放了雜七雜八的生活用品,床對面是一張簡易的小方桌,是一家人吃飯的地方。這就是她每天回來學習的環境。
而他,有自己獨立的一個房間,媽媽說,經常是在這個房間裡寫作業,跑到另外一個房間裡睡覺,家裡雖然有三個孩子,但是房間還有多餘。他的房間裡擺着一張兩米的大床,有衣櫃,自己的書桌上擺放着自己或者爸媽給買的各種讀物,但是在大書桌上顯得依舊有些單薄,也許因為這樣,他還擺放了自己的照片和手辦。客廳裡紅木的家具顯得格外的厚重古樸,價格自然一看也不菲。一台巨大的屏幕挂在紅木沙發的對面,那是電視,旁邊還有兩個大花瓶。這是他每天回來學習的環境。
她和他同在一個班級裡讀書,同樣的學校,同樣的校服,同樣的學習環境,看不出有任何的不一樣。隻是她的父母是外來打工人員,買不起房子,隻是租住在簡易的民房。而他一家是本地人,住的房子那一棟樓都是自己的。他們住在最頂層最大的一套房子裡。如果不是親自到家裡看一看,可能很難想象得到,在今天這個時代,同在一個班裡讀書的孩子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或許我們也可以樂觀的暢想:他們家的條件好畢竟還是家裡的,他如果不努力,依舊也是平庸。而她如果好好努力,憑自己的本事,也能有大房子,讓一家人過上好的生活,這樣的話,他們就站在同樣的高度了。但是真的如此嗎?真的可以嗎?這讓我想起了十幾年前的一篇文章,《我奮鬥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文章中這樣寫道:“來到上海這個大都市,我發現與我的同學相比我真是土得掉渣。我不會作畫,不會演奏樂器,不認識港台明星,沒看過武俠小說,不認得mp3,不知道什麼是walkman,為了弄明白營銷管理課上講的"倉儲式超市"的概念,我在麥德隆好奇地看了一天,我從來沒見過如此豐富的商品。”雖然在現在這個物質豐富,信息發達的時代,不至于出現如文章中寫道的那樣,但是卻也反映了一個真真切切的問題:财富可以追上平,地位可以追平(雖然我們不提倡這樣講,但是确确實實存在),一切外在的東西似乎都可以追平。但是那些将伴随一生的眼界呢?格局呢?思考問題的角度呢……
在和他們的家長交流的過程中,知道了他們的周末生活是如此的不同,她的周末生活是學習,看妹妹,或者是看着妹妹同時做作業,偶爾和朋友去書城逛逛,看看書,寫寫作業。而他的周末生活是兩三個輔導班,去看科技展,去看演出。世界在他們眼裡呈現出來的樣子是那樣的不同。正因為如此,可以預見的是,當她有一天面對他習以為常的時候會是多麼的驚喜,可是如果隻是一時的歡愉,當結束的時候,她又該是多麼的失落。當離開學校這個環境後,他們在校外是否還能如在學校裡一樣,有那麼多的交流呢?當他們背後的情景擺出來的時候她是否還能自信得起來呢?我想很難,從小生長的環境對于一個人的一生影響太大。
雖然這樣的差距看起來确實讓人歎惋,但這就是現實。我們也隻能希求無數個她,能夠在她奮鬥的路上,好好努力,不斷地豐富自己,充實自己,當有一天可以和他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時候,可以侃侃而談,可以風姿綽約,可以綻放光芒。
- 上一篇 預設困難,才是拖延症的開始
- 下一篇 所感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