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曾國藩的經濟生活,看到他鮮為人知的一面

“曾國藩,湖南湘鄉白楊坪人,中國晚清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清末漢族地主武裝湘軍的首領。”

以上這段内容,是我們最常見到的對曾國藩的介紹。

中國近代史研究學者徐中約曾評價道:“曾國藩的政治家風度、品格及個人修養很少有人能予匹敵。他或許是十九世紀中國最受人敬仰、最偉大的學者型官員。”

如果在對曾國藩不了解的情況下,可能僅憑這些評價,我會以為他的一生都是正面的,至少是“真誠的”;但在看了張宏傑老師的這本《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4:曾國藩的經濟課》後才意識到,曾國藩是“真誠”與“虛僞”共存的,而這裡提到的,僅僅是他的某一方面而已。

關于曾國藩的多面人生,豈能用一兩句話就能簡單評價呢?

...

當然了,想要完整地看完曾國藩的整個人生曆程,這個“路途”是有些遙遠的。所以,張宏傑老師在《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4》這本書裡就選擇了一個最為貼近曾國藩日常生活的角度來進行叙述,那就是他的個人經濟生活。

不過這本書裡講述的,并不僅僅是曾國藩個人,而是透過曾國藩這個個例,讓讀者看到清代的整個官場之風。

雖然沒有看過前面3本,但也不影響直接看第4冊裡的内容。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4》一共分為3編,分别從曾國藩在京官時期、湘軍時期和總督時期來講述。作者之所以會按照這樣的順序來寫,應該是根據曾國藩在不同時期内的經濟條件以及官階等級變化來劃分的。

“曾國藩的一生,可謂既‘清’又‘濁’,以‘濁’為表,以‘清’為裡。”

清代經濟制度的嚴苛與低薪制的施行,讓清代很多官員常處于生活拮據的狀态。曾國藩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他窮到什麼地步呢?不止平時常常找别人借錢,甚至連過年時買點年貨的錢都要找别人借。

按理說,曾國藩大小也是個官員吧,總不至于窮得連過年錢都湊不起,但事實就是如此。工資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京官時期”,曾國藩曾許下誓言:“不靠做官發财”。

為了不違背自己的這個誓言,曾國藩倒是真的一直走在“清官”的路上。

...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似乎并不如此啊!

要知道,曾國藩在立下這個誓言的時候,是在“京官時期”(朝廷對京官實行的是薄俸制)。所以就像作者張宏傑說的:“一個窮京官說這個話,其實有點放空炮的意思。因為京官就是想發财也沒什麼機會。”

所以,他可能不是“不想”,而是“沒機會”。

那麼,屬于曾國藩的機會是什麼時候來的呢,是在“湘軍時期”。也是在這個時期,他的誓言受到了嚴厲的考驗。

“鹹豐二年四月,太平軍揮師北上,湖南各地,紛紛糜爛。鹹豐皇帝情急之下,诏命各地在籍官員協助地方官員興辦‘團練’,也就是民兵組織,以保衛鄉裡。”

聽到此消息,正在家中為母守孝的曾國藩決定應命出山。他下定決心,要打造一支擁有真正戰鬥力,可以與太平天國相抗衡的軍隊。為了實現這個願景,曾國藩向鹹豐皇帝提出了厚饷政策。之前的官兵之所以缺乏戰鬥力,無心打仗,就是因為工資太低,連生活都無法得到保障,誰還會願意冒着生命危險去投入戰鬥呢。

...

厚饷政策實行以後,士兵的收入在不斷地增加,作為将領的曾國藩,收入更是成倍的增加。這個時候的他,如果想要守住“本心”,似乎有點困難,畢竟流入口袋的,那可是白花花的銀子。

如果你也想知道曾國藩究竟是在做清官的路上越來越遠,還是始終堅守本心,不妨親自看看張宏傑老師的這本《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4》吧,裡面會告訴你答案。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