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選擇興趣班時是順着孩子的個性來還是逆着來?

前天幼兒園放學後,正正跟幾個玩得好的同學按慣例在物業後的草坪玩耍,這些中班的孩子已經長大了,隻要有同伴就可以自己安排活動了,孩子們在草地上追逐嬉鬧,媽媽們在一邊聊天。

開學近一個月,中班的大部分孩子在這個學期已經開始了一兩個興趣培訓,一個孩子的媽媽問我給正正報了什麼班,她說她準備給孩子報主持人,我說正正已經在上跆拳道課了。她有點驚訝:“你們家的那麼好動,你還給他報跆拳道。”

“是的,正是他好動喜歡這個,剛好哥哥也喜歡,就一起報了。”

“那他以後不是更好動,更坐不住了嗎?為什麼不報一些安靜的課,比如美術。”

“我覺得要順着孩子的天性來,他好動精力充沛,就好好地消耗消耗體力,學得開心也鍛煉了身體。”

“那不行吧,學了這個以後不就天天打架。”

“跆拳道不是教孩子打架,這個階段以體能訓練和協調性為主,也有很多禮儀教育和性格教育。”

“不會吧,我家的還是報主持人吧。”

.......

聊着聊着,因想法不一,有點溝通障礙了,不過也提醒我思考一個問題了,在興趣選擇上我們到底是要順着孩子的個性還是逆着來做互補性的選擇?

網上搜索了一下資料,沒有找到我想要的,于是我就就地取材,結合我們繪本館現有的培訓課和早育班的學前孩子(2-6歲)的情況來分析,我把孩子們分為兩類:1.注意力相對集中的;2.注意力相對不集中的。

為什這麼分呢?因為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注意力基本上沒有很集中的,隻有相對集中和相對不集中的,年齡越小注意力越不集中,2-3歲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基本上不超過5分鐘,如果教學内容生動有趣吸引人可能會更長一點。就課程内容比較一下,學前孩子注意力相對集中的内容:

1.音樂律動遊戲類;

2.感統運動(爬、跳等);

3.黏土等手工類;

4.積木拼裝類(3歲以上孩子喜歡,3歲以下孩子玩着玩着就是扔)。

2-3歲的孩子在語言兒歌類課程上很容易分神。但3歲以後的孩子又完全是另一副模樣,他們的模仿意識和競争意識大大增強,很容易進入課堂互動狀态,參與度強,語言類和蒙氏課會非常合他們的意,但一些特别愛動的孩子依然難以安靜地坐在座位上完整的上完一節課。

總體來講,可以跑可以跳可以唱的内容所有孩子都喜歡,他們從中獲得的滿足感最強。 安靜類孩子和好動類孩子在繪本故事上表現出來的差異非常明顯,相對安靜的孩子注意力集中且能夠進行思考,相對好動的孩子非常容易走神。

他門不是在玩衣服就是在“撩”旁邊的小朋友,要不就是折騰自己的小椅子,突然間喊幾聲或者坐着坐着就到地下了,他門最喜歡的就是互動環節,一聽到老師請小朋友立馬就湧上去不管自己是否清楚老師在說什麼,總是要在老師不斷地重複安靜地舉手幾次才會老老實實地照做,舉了手往往又因為沒有認真聽而不知道答案。

對于這類孩子,我總在想應該把他們分開教學,他們的語言教學應與運動結合起來,讓他們好好發揮他們的天性。 正正就是一個坐不住的孩子,教育的過程也是不斷試錯的過程,我上學期給他報的邏輯思維課就是一個試錯過程,我真不想再讓安靜類課折磨他了(其實也折磨老師)。

整節課,正正小朋友就是前十分鐘認真點,跟着老師的節奏走,後面就是時時刻刻各種小動作,甚至起身離坐跑開想各種辦法吸引老師和同學的注意力,他的這種行為不但自己上不好課也影響了别的孩子,而且在做題遇到困難時他沒有耐心去解決問題,要不就是去看别人的答案要不就是起身跑開了。

所以這個學期,我立馬給他停了下來,他的思維跳躍性比較大,定力不足,主要吸引他的還是各種運動。跆拳道課到目前為止已經上了一個月的課,正正小朋友每天都上得很開心,回來給我演練各種動作。

這種“順着來”他很開心我也很開心,全程看了他上課,整堂課下來,基本上沒有分神的時候,因為都是他喜歡的内容,當然在其它相對安靜的事上的注意力也還是需要訓練的,隻是學前我認為對于特别好動的孩子還是少去報哪些所謂能修心養性的課來折磨孩子和老師了,這份擔子家長先肩負起來。我家現在的練習,就是臨摹、塗色和閱讀,每天哥哥寫作業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塗塗寫寫,正正小朋友很喜歡,也慢慢地學會了在遇到困難時先冷靜下來和尋求幫助,而不是一味地發脾氣。

這種訓練的時間一般是半個小時左右,但所謂的訓練在正正的意識裡就是玩,而不是上課,他很享受自己的手可以畫越來越平滑的線條,每畫完一條就很開心。

寫到這裡,關于學前兒童興趣的選擇,我正式給出我的回答:順着孩子的個性發揚天性,互補性培訓推遲進行或先以家庭教育為主。

其實對于學前兒童,所有的孩子都可以以運動為主,打好身體的底子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符合他們身心發展規律的,至于其他的培訓:所有不需要練童子的功的培訓都可以等到孩子大一點,注意力和理解能力上來了再進行,不要相信那些“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各種智力培訓,孩子想要赢在起跑線上,就是多戶外,多跑跑,多跳跳。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