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纏足那些事兒
國學從一種宏觀的角度建立起我們對現實生活的感知和改造,生活中的諸多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依據
纏足,又稱裹腳、裹小腳。纏足是中國一種傳統風俗習慣,到北宋神宗熙甯年間就廣為流傳。在長輩或母親的嚴酷逼迫下,古代的女子自五六歲時就開始纏足。纏足時候,是用長布條将拇趾以外的四個腳趾連同腳掌折斷彎向腳心,使足骨變形,形成“筍”形的尖小的“三寸金蓮”,行路時也隻能以足跟勉強行走,忍受這一生的摧殘真是一件十分痛苦而殘忍的事情。為什麼古代女子要接受這樣的摧殘呢?
古代女子纏足有以下三個重要原因:其一,是帝王的意志作為前導,促進了纏足之風開始;其二,是因為古代獨特的審美觀念,進一步推廣纏足而使之流行;其三,是因為與性道德有關,從而鞏固纏足的徹底實行。
從纏足的起源來看,纏足最先源于以纖巧的足部和舒緩的步态為高貴的理念。在古代的宮廷裡面,無時無處不有緩歌曼舞的表演。女子們揮舞廣袖長裙以顯美态,舉起輕緩的碎步行走以體雅緻,以輕妙的舞蹈博得帝王的歡心。在華貴典雅宮廷舞蹈,全然不許急馳大步,而經過纏足後的腳不能大步行走正好适應這種要求。也正是古代帝王的宮廷舞蹈對足部做出的要求才使得小腳的産生。又由于封建帝王個人對于小腳舞蹈女子的喜愛和贊美,讓小腳為美的觀念逐漸流傳到民間。在封建古代社會,帝王作為最高統治者,皇權至上。帝王的意志是代表着上天的旨意,對天下百姓在思想上的影響是巨大的。在法律允許的情況下,人們都會極力效仿宮廷的觀念,追求一種美的标準。當然,人們的效仿既是一種時尚的風潮,也表達着人們渴望過上宮廷的生活,是渴望有朝一日能夠飛黃騰達的理想寄托。由此,纏足的習慣便開始流傳開。
美的東西,美的觀念是社會集體的共識才形成的。在古代有大量詩文稱贊女性小腳,纏足更是被譽為“金蓮”“香鈎”“步步生蓮花”等。文化人賦予小腳的贊美之詞進而對社會風俗産生影響。當然,古代不僅僅是男子覺得三寸金蓮漂亮,連女子也是這麼認為的。甚至滿族人主中原以後,本沒有裹腳習俗的滿族女子也裹腳。如果古代社會不是普遍認為小腳是美好的,滿族女子又何必如此自尋痛苦?類比現代的高跟鞋,高跟鞋會對女性生理造成惡劣影響是普遍常識,但為什麼衆多女子還是要穿?因為覺得漂亮。三寸金蓮也是這樣,這是因不同的審美觀念而産生的不同選擇罷了。每
一個時代都會有其特有的審美觀,不能以現在的審美觀去考量古代的審美觀。裹腳在古代正是因為
象征美麗才得以流廣開來,因此,小腳的美也才有“瘦、小、尖、彎、香、軟、正”七個标準。甚至發展到在宴席上,以女子的小鞋盛酒喝,稱為“金蓮杯”,也才有三寸金蓮狀的瓷酒杯。
古代女子由于纏足導緻腳的扭曲而不便于行走,就有限制作為“内人”的妻子出遠門和防止“紅杏出牆”事件的發生。男子要求女子為夫守貞,限制其行動,限制其對外的接觸,剝奪其自由交往的權利和機會。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