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于内心,又發自内心
我平淡而充實的一天,記六月二十九日生活。
1.
我坐在廣場的樹蔭下,涼風習習,樹木翠綠,光斑落在地上落錯影綽好似一幅星空圖,我擡頭迎着風向舒服得閉上了眼。
餘光中看到有一個4.5歲的小孩在他奶奶的陪伴下走近了我旁邊的空位,小小的臉上滿是對捏在手上的泡泡機的歡喜,一吹,風帶着五彩斑斓的泡泡往前跑了去,他興奮的揮着手喊他奶奶快看快看。
我轉頭看向他,他害羞的低下頭把臉轉向另外一個方向,我和他打招呼:“你好啊,小朋友,可不可以再吹一下泡泡啊。”
他背着我點了點頭,一個很大的泡泡越過他的頭頂飄向了我,他跟着轉過身,看着我,突然露出了一個很大的笑容,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條線。
那一瞬間,突然覺得,擁有一個孩子也未嘗不是一件快樂的事。盡管現在的時代,生育孩子給人們帶來了太多的壓力和負擔,但孩子的笑容卻能治愈了那些疲憊勞累艱難困苦的時刻,給生活帶來了更多的期盼和愛意。
我很喜歡小孩子,但又很害怕擁有孩子,我害怕我沒辦法給到他豐裕的物質生活,沒辦法給到他足夠的愛意,我害怕他重走了我的成長經曆。
可是一個全心全意滿眼都是你,沒有任何計較,隻有純粹、笨拙、幹淨、真摯的愛意湧向你的孩子,再滿目瘡痍的靈魂也足夠被治愈吧。或許孩子帶給我們的收獲比我們想象中得要更多更深更厚重。
他很開心的吹着泡泡,一邊追着泡泡在跑來跑去,陽光下都是他歡樂的笑聲。
再往前的石凳上是兩個8.9歲的小男孩,兩人頭倚着頭在看手機,不知道看到什麼好玩的事情,兩個人仰起頭大笑起來。沒看一會,一個人笑着站起來跑開,另外一個人趕忙追了上去,兩個人嬉鬧地往前跑遠。
而在另外一處石凳子上,是一個媽媽在給一個2歲的小孩子喂食,圓乎乎的小臉上粘滿了米糊,小手快樂的上下飛舞着,媽媽被他逗得笑容擠滿了臉。旁邊的奶奶困乏的躺在石凳子閉着眼睛,風調皮地卷起她額前的碎發,撩撥着她的睡意。
一個5.6歲的孩子走了過來,他戴着一頂兒童頭盔,頭盔上貼滿了貼紙,有超人,有汽車,有鋼鐵俠,還有很多酷炫的圖案,襯他的步伐走起來都帶了一股拯救世界的鋼鐵俠的氣概。他媽媽讓他站着拍張相片,他擡手舉了個“耶”,後又覺得不夠酷,換成了超人起飛的姿勢,他媽媽笑的蹲了下來。
好一幅“午後孩樂圖”。
2.
吃過午飯,我打車前往南山博物館,今天的展廳主題是“太陽的子民”,是印加的曆史文物展覽。
我很喜歡文物,站在它們身邊能感受到一種古樸深遠的曆史鋪面而來,但是印加的前期曆史文物讓我感到了壓抑和難受。
很多人臉造型的陶罐,讓我想起了西漢時期呂雉在對付戚夫人時用的人彘酷刑。
印加文明裡很崇拜太陽神,印加意為“太陽之子”,印加始祖遷都便是根據太陽神的指示,在“離太陽最近的地方”建成庫斯科城。所以那時候的祭祀用品繪制了很多代表太陽神的人形象,還有一些代表吉祥的貓科動物造型。
這次展廳有來自秘魯14家博物館的168件(組)館藏珍品,種類很豐富,涵蓋骨器、金屬、石器、陶器、木器、紡織品、繪畫和木乃伊等。
慢慢看下去,了解了每個文物背後的曆史背景後,不由的驚歎印加帝國和安第斯文明的輝煌。
黃金面具,貓形金制鬥篷,黃金頸飾等黃金展品,你能看到印加帝國金屬加工業的發達和設計上的精美。也看到當時貴族對黃金的崇尚,所以在生活和祭祀上用了很多黃金制品。
陶器、紡織品的設計造型優美且紋飾絢麗,大量運用了幾何對稱的設計;可見印加人民在藝術上的極強造詣。很有趣的是,我當天穿的上衣和展覽上的紡織品撞了紋理和顔色,這巧妙的緣分。
一路沿着印加帝國的發展史看下去,看到了兩個頭顱,展示品上寫着開顱頭骨,在那個醫術不發達的時代,印加已經開始有開顱手術的研究,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
最後是一具成年木乃伊,這是最重量級也是最震撼的一件文物。
在印加文化裡,木乃伊是永生的象征,生死同存。
所以印加人認為木乃伊就是活人,因此會把木乃伊像活人一樣對待,在家族慶典時會把他們擡出來,喂他們食物和飲品,甚至木乃伊之間還會互相拜訪和做客。
很有趣的是印加帝國不采取繼承制,所以印加王死後仍然會繼續享有他的宮殿、仆人和财産,人們照常為死去的印加王做飯穿衣侍奉。又因為他們的所有财産隻是由王室成員代理,新王不能繼承。所以在印加帝國後期,王室越來越貧窮,陷入了财政和統治的危機。
印加的木乃伊和埃及的木乃伊制作方法又不一樣,他們多數是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把屍體置于寒冷、幹燥、空氣稀薄的山區進行自然風幹而成,而且身上會被厚厚的布料包裹。有研究發現,在他們的血管裡仍然有凝結的血液,真是極其罕見神奇的發現。
真是詭異又神秘的文明。
了解一個地方的發展,一個國家的文明,博物館必不可少。
我今年開始打卡全國各地博物館,這是我逛的第十個。
逛得越多,越感覺到自己對世界了解得太少太淺薄。
3.
看完博物館,開始趕往何香凝美術館,這次的主場是“靜聽疑有聲——于非闇的畫意詩情”,一進去就被藝術氣息給震撼了,栩栩如生,色彩雅麗,筆精墨妙,勻紅點翠,活色生香,我一個門外漢看得如癡如醉。
真可惜,我在繪畫方面上沒有天賦。
我不遠處站着兩個四十多歲的姐姐,是兩個穿搭配色都打扮得很文藝的姐姐。在小聲讨論着那幅畫的繪畫技巧,顔色的巧用,藝術的創作,每一個細節他們都頗有研究和欣賞。我往她們再靠近了些,以便可以更清晰聽到她們的聲音。她們感慨的聊了很多感想,接着繼續往下一幅畫去。
雖然我從事的也是藝術行業,但我身上缺少藝術氛圍,更像一頭猛撞的愣頭青。曾經還被一個老師批評說沒有文化知識底蘊,我為此一直很自卑。到現在我都抱着這句批語在鞭策自己。
我問康康,你聽懂他們在說的内容了嗎。
康康說:我聽不懂他們說的,我隻能感受到這幅畫畫得真好,真美。
是啊,正因為看不懂,所以才需要去多看,多感受。我喃喃自語。
靠近藝術,親近藝術,成為藝術。
于老是一個很有趣的人,他在他繪畫上都提筆寫了所作這幅畫的感想。
我尤其喜歡那副《心裡美》,是一幅蘿蔔草蜢圖。他寫道;“今雖老态蓋增,而真的心裡美矣。環此北京産蘿蔔,味甘而脆,色尤豔美,有所謂心裡美者,勝他種,今年生者,尤碩大。”雖是感懷他已蒼老,不能嚼吃而傷懷。
但我從裡面看到了于老對于生活細節的喜愛和觀察。我想起了汪曾祺的《人間草木》,一本讀起來涓涓如詩的生活描述的書。
于老的畫也如此。
生活本如詩,如畫,如美妙的梵音。
美術館有7個空間,除了于老的畫作外,還有很多其他藝術家的畫作。
楊澆銘的《我本人》也是我很喜愛的一幅畫作。
“畫自畫像是與自己心靈的對話,突破尋常的觀感,我喜歡水與墨在宣紙上自由地遊走,盡情地在心愛的白紙上表達另一自己,也是對于生活體驗的一種再現。”
“它成長于内心,又發自内心。”—楊澆銘。
梵高剛開始繪畫的時候,因為貧窮請不起模特,所以很多時候隻能通過畫自畫像來訓練自己的繪畫能力,從早期的1881到1889的自畫像,能清晰地看到他的畫風是由色彩灰暗慢慢轉為了明亮的黃藍綠色。最後有了盛名于世的星空圖和向日葵。
在他的每一張自畫像裡,你都能看從他深邃的眼睛裡看到在那一個時期他内心的掙紮和對生活的思考以及熱愛。
我想,在畫自畫像的時候,梵高在此間也與自己的心靈進行了很長的一段對話吧。所以他留下的畫作對于世人來說才如此深刻,那是他用自己的血肉自己的靈魂繪下一筆筆的“自己”。
而我們又從這些“自己”中看到了自己。
或許這就是藝術存在的意義,給人帶來了“看見”和“思考”。
“我越來越相信,創造美好的代價是努力,失望以及毅力。首先是疼痛,然後才是歡樂。”—梵高
4.
從美術館出來的時候,查看地圖發現海邊離得很近,便騎了自行車去海邊。
真是讓人懷念的海邊啊。曾經我也在這邊工作過,生活過,在這個海邊散着步吹着海邊,距離現在都已經有7年了。
7年後,我才回來了這裡。有時候有些地方,也許去的時候就隻有那麼一次了。此去經年,莫負相遇。
人生很美好,多去感受。
在海邊給康康拍了一套相片,也讓康康給我拍了相片,我指導他怎麼拍攝怎麼構圖,他上手很快,拍的相片都很有感覺。我誇他拍的很好很有天賦。
他說他也想買相機學攝影了。
我思緒一下子回到了我剛學攝影的那時候,也是如他現在的這般年齡。
當時的我拿着一台老舊的索尼717在放假的周末跟着一群攝影發燒友哥哥們出去玩,他們誇贊我相片拍的好有自己的想法,在攝影上有天賦。
從此因為這一句話,我徹底的走上了攝影這一條路。
現在來看,天賦不天賦不知道,更多的是對攝影的喜愛在支撐着我走到了現在。
得之于天賦,失之于散漫,成之于堅持。
想起我的攝影老師,壺圖先生,一個在攝影上堅持了二十多年的人,在很多人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堅定自己的風格和想法最終在中國走出了一條紀實婚禮的路。這條路一開始隻有他自己,後來很多年後有了我們這些追随者。
“人最可貴的是勇氣。生活艱苦,卻不失勇氣。如果勇氣失去了,隻需兩年上天就會收回這個人的天賦,金錢,人際。”
他是一個勇者,是阿甘,是我很崇敬的人。
五月的時候見到他,和他聊天,他鼓勵我去寫作,好好的運營一下在寫作這一塊的發展。
寫什麼呢?時事政治,我沒有那麼敏感的分析洞察力和大局觀。寫時下熱點,我沒有那麼快速捕捉熱點的跟随力。
我能擁有的是我對生活的細微觀察和體驗,以及對自我對生活的思考和熱愛。
那未曾不可像梵高那樣畫自畫像開始,我從記錄我的生活開始,像《草木人間》,也像《一個人的村莊》。
“成長于内心,又發自内心。”
那便從心而行吧。
- 上一篇 評書連載:《閑話三國》(1076)
- 下一篇 自由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