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習慣》之“動力”與“意志力”,你get哪一個?
聲明: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成長動力學說:“如果我真心想做一件事,那麼我無需強迫自己做這件事”(無需動用意志力)。作者也用一張圖闡述了動力和意志力消耗的關系。
我們做事情不願意開始,剛開始就感覺到疲憊,常常是因為動力不足,意志力消耗過快,導緻事情無以為繼。
相反,這件事情是我們想要做的,有了十足的動力會樂此不疲,在孩子身上經常更顯性的得以體現。
那麼這是不是就代表“動力”很好呢?
“動力”确實很好,甚至可以看做是“額外的獎勵”,但它卻不能當做行動的唯一啟動信号,因為——它不可靠。
其一:“動力”是以人的感受為基礎的。
衆所周知,“感受”是一個善變的東西,習慣的養成需要不斷的重複,根據“邊際效用遞減法則”,重複的過程是消耗情緒的過程,而行為需要更更長的時間才能獲得認可,這種矛盾性就會成為一種阻力,産生内耗,行為很難持續。
第二方面,動力很難按需培養,我們也很難靠想法改變感受。比如:
我需要鍛煉,需要運動,可是回到家裡看見沙發我的感覺告訴我更需要休息。當我看見别人吃冰淇淋蛋糕,我很難用“我的白水煮雞胸肉更健康”的想法去改變我想吃冰淇淋蛋糕的感受。
動力既然不可靠,那就用意志力吧?
《微習慣》作者列舉了意志力的三大優點。
1.意志力很可靠
如果你能強迫自己做到某件事, 無論是什麼事,這種成功都會體現意志力的可靠性,當然,前提是你能強迫自己成功做到。
2.意志力可以被強化
自控 力研究領域的頂尖學者羅伊·鮑邁斯特發現:和沒有進行健身的學生相比,那些花兩周時間磨煉意志力以改善體形的學生“在随後的自控力測試中有顯著的進步”。另有一項研究發現:兩個月的有氧運動訓練為其他不相關領域内需要自控力的活動帶來了進步。
這些研究表明,我們能通過強化特定的能力來提高自己的意志力。
3.意志力策略可以通過計劃執行
這一條也很好理解,有計劃就有目标,有目标更容易完成。
綜上所述:
我們是用動力或意志力開啟新的(非習慣性)行為的。
動力不可靠,所以不能充當建立習慣的策略。
意志力可靠,但前提是你沒有把它耗盡。
既然如此,如何能做到強化意志力,減少損耗,最好再讓動力給予激勵和助力呢?
書中也給了答案,有五大影響因素:努力程度、感知難度、消極情緒、主觀疲勞和血糖水平。
用作者的話說:“如果我們能成功克服這 5 項障礙,我們就應該能走向成功。”
- 上一篇 從困境中出走,她後來怎樣了?
- 下一篇 苦與樂,是一對“雙胞胎”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