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書稿 第3篇 《媽媽的悔過書》(3/3)

(接上期)

讓孩子感受到成功,這是教練式輔導的第三個要素,也是發展孩子潛能的重要手段。

作者的兒子退學以後,在家消沉了一段時間,後來去服了兵役。從軍隊退伍以後,突然對媽媽說,他長到現在從來沒有感受過成就感。媽媽很痛心,因為從小到大兒子拿了無數的比賽獎項,無數的第一名,擔任過各種各樣的學生會會長,社團的團長。可是他竟然說從來沒有感受到成就感。

後來兒子說,他想起來中學的時候他想學打鼓,被媽媽否定了,他現在想再次開始學,媽媽同意了。于是他自己在網絡上搜索打鼓的課程,自己買了打鼓的工具練習,每天都會練。有時候高高興興的哼着歌出來,他說,他到現在才有活着的感覺。自己決定學習的東西,自己願意練習,而曾經被媽媽逼着學了8年的鋼琴,在考完級以後,就再也不願意碰了。

這個孩子去教會擔任義工打鼓伴奏,還參加各地的活動,還在一些活動中擔任鼓手的教練。媽媽感覺,這個孩子又活過來了。

後來,兒子決定去學寫作,為了寫出更有深度的文章,他考取了某大學的哲學系。他找到了自己的使命:讓人活的更有價值,讓世界變得更成熟。

想當糕點師的女兒又怎麼樣了呢?當孩子提出想去學糕點的時候,媽媽也願意支持孩子去嘗試了。女兒自己找了課程培訓,交了大筆學費,辛苦學習制作,還考取了兩個技師證書。孩子通過自己選擇的事,知道自己能完成什麼,獲得了自信,之後,她參加高中畢業考和大學入學考,被三所以烘焙著名的大學錄取。

但是,在上了兩個多月的大學以後,女兒說,覺得做廚藝這件事情可以作為興趣,卻不能作為一生的目标。又在家裡閑着了。媽媽又小小的崩潰了一下,接着支持她尋找下一個目标。

女兒某次看書當中又決定考心理系,努力複習三個月,沒有考上心儀的,被另一所大學的社會福利系錄取。再次隻上了兩個月,休學了。媽媽也再次對自己說,我是教練式父母,我要支持肯定孩子。

在這之後的一次旅行中,女兒和媽媽認真的說,還是要讀心理系,而且要去美國讀。因為女兒覺得她身邊有很多沒有勇氣離開學校的同學,他們不知道為什麼學習,被家長逼迫着學習,一邊吃着抗抑郁的藥,一邊上課,有時候還有自殺發生。女兒很想幫助那些曾經和她一樣痛苦的孩子們。

媽媽雖然心裡面覺得,女兒的英文很差,生活能力也不好,怎麼能夠去美國讀書呢?但是她依然選擇了支持孩子。女兒自己做了功課,申請了國外的語言學校,讀了一年以後考大學,磕磕絆絆的,也真的被一所大學的心理系錄取了。

前面經曆過的挫折,嘗試過的失敗,都給了女兒自信心,明白自己可以做什麼,一年以後,她還獲得了心理系全A的成績單,并且提前一年畢業了。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這本書是媽媽的演講錄,女兒幫忙記錄成文的。她懇切希望這部親身實錄,能幫助其他父母獲得領悟,成為一個改變的契機,幫助到有困擾的親子家庭。希望教練式輔導能夠幫助到父母讀懂孩子的内心,用溫暖柔和的對話來給予支持,給孩子以信任和等待。

(全文完)

...

再提一句,這本書比一般的教育類型的書好的地方在于,作者的故事告訴大家,從青春期開始也是有挽救的機會的。

很多其他教育類的書籍,都是從幼兒期起,家長就要和孩子怎樣互動。那麼有一些家長想,我的孩子已經大了,是不是就錯過了呢?這些方法是不是就沒用了呢?

這本書很好的填補了這個空白。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