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書”喪志
無意間刷到魏老師的一篇文章《有一種讀書叫玩物喪志》。
讀書居然能和“玩物喪志”劃等号?我們曆來所熟知的不是“讀萬卷書”,就是“開卷有益”,時下的各種讀書會更是盛行,小學生,甚至學齡前兒童一些國學經典早就能倒背如流。社會如此推崇的“讀書”居然也會是一種玩物喪志?
我揣着滿腹的疑惑急切地讀了起來。原來,這還有一段典故呢。
宋代大儒謝良佐,向理學大師“二程”之一的明道先生程颢拜師。程颢問他最近讀什麼書,謝良佐說:“《史書》。”程颢随手拿出一本書,抽取其中一段,謝良佐一字不差地背誦了下來。程颢再抽出一本書,随意翻開一頁,謝良佐仍然一字不差地背了下來。之後,他恭敬地站立着,本以為自己的博聞強識能得到程颢的稱許,卻不料程颢冷冷地說了四個字:“玩物喪志!”謝良佐登時面紅耳赤,汗如雨下。
文章還以王陽明的“背得”與“曉得”之關系,荀子、孔子等的觀點加以佐證:有一種讀書是玩物喪志。
文章的觀點是:讀書學習的本質,就是要知行合一。就是說,你讀了這本書,就要去思考:自己從這本書裡到底學到了什麼,要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更要思考如何去踐行書中的觀點。單純地追求“倒背如流”,那隻是一種表演一種炫技。做不到“知行合一”的讀書便是玩物喪志。
哈哈,這種觀點我竟深表認同。這不就是我時常對我家先生天天捧着一本書表示鄙夷的理論基礎嗎?
先生在家時,幾乎都起得比我早。但如若認為他是早起做早餐的,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從卧室出來,就隻見他端坐在書桌前,面前攤開着一本書,邊讀邊在一個本上記着什麼。一般情況下,我也不打擾他,自己悄悄準備早餐去了。
一次,女兒回來,跟我說,第二天早上想吃油條豆腐腦。我說,你爸起得早,明天讓他去給你買吧。
她爸聽見了,竟不屑道:早上是我讀書的時間,管不了,你們自己想辦法。
我揶揄他:就你這也叫讀書?一本《遙遠的救世主》讀了有大半年吧?
他反駁:你沒看我一點一點地寫讀書筆記嗎?人家寫得是真好。
我說:那你倒是學學人家丁元英呀(《遙遠的救世主》男主),既有想法又能身體力行的落到實處。
他說:那是我等凡人随随便便就能學得來的嗎?
我繼續鄙夷道:反正你一直在看書,看來看去,也沒見你有任何的改變,該是怎麼樣還是怎麼樣。你也就接受書裡你認為對的,而不去試着跟人家多學學新的思想新的方法……
這種時候,他結束辯論的一句話往往就是:反正我讀的書比你多。
以後呢,接下來,我就可以義正辭嚴地告訴他:你這種讀書讀得再多也沒用,頂多就是一個“玩書喪志”。哈哈……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