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醉翁的快樂 4——讀《醉翁亭記》
中年再讀《醉翁亭記》,繼續追尋歐陽修的足迹,試圖去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本文第一段中歐陽修講述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由來,并點明寄情山水之快樂無邊;又在第二段中,描寫了山間四時景色及之奇妙變換;第三段則描寫滁人遊玩飲宴的生活場景。
這也是我很喜歡這篇文章的一個原因,《醉翁亭記》不僅是一篇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呈現出立體的人與自然、人與人的交互往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歐陽修即便再心胸坦蕩,看到那些政敵和不知情人投來的探究目光,心裡真的就沒有苦澀的感覺嗎?作為地方官,又如何與下屬和自己的黎民百姓相處?
一般人遇到這樣的挫折,自傷自歎,自怨自艾都有可能,也很常見。但有着道家思想的歐陽修從這些情緒中拔出雙腳,沒有躲在某個封閉的角落,而是投身自己喜歡的山水自然之樂中,在更遼闊的天地裡纾解自己的郁悶。
儒家是入世的思想,越偏向儒家,人活的往往越累。而道家是出世的思想,越偏向道家,人活的越灑脫。道法自然,寄情山水就是擺脫精神壓力的最好方式。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後者應,伛偻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
喜歡山水的不隻歐陽修一個,路途中有老老少少、形形色色的不同人往來而不絕者,有些背着東西的人在路上唱着歌,還有些走累了的行人坐在樹下休息。
“前者呼,後者應”,前方先行的人向後面打招呼,後面的人馬上高聲應和。一派熱鬧又和美的生動景象,應該是醉翁暗搓搓誇獎自己治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幸福,如果很是愁苦,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誰有心思去旅遊不是。
滁州人結伴出遊的盛況被歐陽修記錄下來,當然他本人也是其中的一員。前面說過,山行六七裡,跟滁州人一起來到琅琊山,而且來這裡不僅要觀賞美景,還要舉辦“太守飲宴”。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衆賓歡也。蒼顔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本文用了許多對句,讀來郎朗上口,是學生們的福音。
歐陽修主張簡明易懂的文學特點,這一小段描寫了露營、野餐的情景,給大家準備的有什麼呢,他說自己的魚大而肥美,剛釣上來的;自己的酒醇香清洌,難倒也是新鮮出爐剛釀出來的?不知道古時釀酒工藝,不敢瞎說,反正這些簡直是當時露營野餐的頂配。
“山肴野蔌”,這個就是出遊的妙處,就地取材,順手打隻野兔山雞烤上,再采摘綠色的荠菜,白色的嫩筍,黃色的香椿,褐色的蘑菇,咱就不說味道,光這顔色配搭和現摘現吃的新鮮勁兒,就讓人流口水了。
可以說野餐的食材非常豐富,肥魚、清酒、山肴、野蔌,種類豐富的菜肴有序擺放,畢竟人家是滁州最高長官。
- 上一篇 上進心
- 下一篇 存錢感悟:想法千千萬,不如行動第一條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