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學之道,嚴師為難
子曰:“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
(孔子說:“面臨着仁德,就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
朱熹注曰:“當仁,以仁為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維護好師生間的和諧關系固然重要,但在孔子看來,對仁德正義的維護顯然更為重要。不管是師生之間、上下級之間,還是親戚之間、好友之間,一切的這些人情關系都不能成為弘揚仁義道德、維護真理正義的攔路虎。孟子有言:“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上到高居廟堂的天子諸侯,下到身在江湖的平民百姓,仁義關乎人的生存發展,也理應成為高于人情、時刻為人所恪守的底線。它告訴我們,在仁與不仁的選擇上,沒有絲毫妥協的餘地。哪怕是與老師的意見不相侔,亦須堅持道德原則而不屈從老師。
同時,“當仁,不讓于師”還含有另一層意思:“以仁為己任”,不可限于獨善其身。明知别人的所作所為有違仁德正義,而不從旁提醒、加以阻止,也是“不仁”、“不義”。《孝經》中也有過類似的表述:“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當不義則争之。”仁義當先、正義在前,遇不平之事而不作為,不敢去做那個據理力争的争者,眼觀他人一步步陷于不仁不義的境地,又豈是君子所為?
此外,不管是朱熹舊解“以仁為己任”、“勇往而必為”,還是錢穆先生的新解“遇衆所當行之事,在己尤當率先不複讓”,都道出了“當仁不讓”的第三層含義:主動承擔起宣揚仁德正義的責任。正如錢穆先生所言:“仁行善舉,衆皆當任,人各相讓,則誰欤任此。”遇行仁之事,應當率先向前、有責任意識,不必謙讓,勇做出頭椽子,仁義才能得以宣揚與伸張。
古希臘哲學家亞裡士多德也說過:“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這意味着“求真”比“尊師”更重要,因為它基于這樣一種假設,即“真”未必一定依賴于“師”。
但是,當今天我們強調師生之間關系的平等,其結果往往是淡化以至于遮蔽了由“師”到“生”的文化傳遞方向。橫向關系瓦解了縱向關系。它使得我們無法充分地分享本該遺傳給我們的古老傳統,文化的承繼功能因此受到極大的抑制,從而造成道統的斷絕。這是導緻現代社會人們價值觀紊亂,以至于出現是非不分、善惡不明、好壞不清狀況的重要原因。就這個方面來講,“師道尊嚴”是有其不可忽略的文化價值的。“師道尊嚴”并不是說學生在老師面前隻能唯唯諾諾,甚至喪失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判斷,以至于丢掉自己的獨立人格;而僅僅是說通過老師的尊嚴來造成一種對于傳統的敬畏,對于文化有一種溫情和敬意的了解。
師道尊嚴”與“當仁不讓”恰好形成一種張力關系,其中既實現了文化傳統通過“師者”的尊嚴而延續和傳承,亦維系了道德原則借助“當仁不讓于師”的信念而獲得的至上性。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