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

究竟有多少年沒看電影了,真的記不住了。

轉業那年,分配到了新的工作崗位不久,與我分管的幾個處室裡的十幾個小夥伴一起,在吉林劇場看了一場電影。

至于那場電影叫什麼名字,沒記住。

應該是當時比較火的一部科幻片。

與其說,那是一次為了看電影而看電影,倒不如說是新單位的小夥伴們,想用一場電影做一次鋪墊,企圖迅速拉近與我這個分管領導之間的距離。

所以,盡全力配合着他們的我,除了在電影放映過程中,與一左一右的兩個小夥伴,有一句沒一句地小聲聊着電影之外的話題之外,幾乎都沒把那部科幻電影看進去。

不過,坐在電影院裡,倒是又把我小時候,躲在工人俱樂部裡,一口氣看了七遍的那部電影時,那種奇妙的感覺找了回來。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這是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賴在我們家附近的那個電影院裡,不吃不喝,從早到晚,一口氣連續看了7場的電影《英雄兒女》裡面的主要演員王成,頭上纏着被戰火燒焦了的,由裡到外透着濃濃鮮血的繃帶,後背背着重重的電台,用震撼靈魂,感天動地的聲音,在呐喊的至今還在震撼人心,使天地動容的那句話。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

十幾年過去了,當我從陸軍學院畢業,走進這支部隊,成為這支部隊的一員,成為王成們的戰友的時候,不由感歎,這是一種怎樣的幸運。

與68軍,這支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屢立戰功的神奇部隊的緣分,真是不淺。

不然的話,誰能想到,正是十幾年之前,能夠躲過電影院的工作人員,地毯式排查清場;能夠從早到晚,滴米未進,滴水不喝,一眼不眨地不舍得漏過一個畫面,把一個電影,連續看了7遍的那個毛頭小子,究竟為什麼如此癡迷于電影裡的那些大英雄?

更加巧合的是,在填寫大學報考志願時候,能不加思索,把當時并不是很熱門,多少還讓很多考生,望而生畏的陸軍學院,毫不猶豫地填在了第一志願的格子裡。随後,在畢業分配的時候,被分配到68軍,那全憑組織的安排。

把時間倒回到1953年7月13日,随着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兵團楊勇司令員,在20時55分發出的那一道命令,那場曆史上著名的金城反擊戰開始了。

關于金城反擊戰中,“穿插營”的設計,是經過無數次的戰役勘察,在充分考慮到作戰區域的敵情、地形,以及敵我雙方的兵力兵器對比等多種因素的考量,作為兵團司令員的楊勇親自定下的作戰決心。

金城反擊戰打響前,1953年6月23日,在兵團師以上幹部參加的作戰會議上,楊勇司令員不但親點了68軍203師的将,還對203師師長楊棟梁、政委李志遠下達了一道特别的指令:在突破敵人第一道陣地,即以一個營,插入敵人的縱深,搶占二清洞、下楓洞一線高地,堅決阻擊由月峰裡方向潰退西下南逃之敵。”

把話說白了,就是斷敵退路,阻敵增援,把包括李僞白虎團在内的當面之敵“包個大大的餃子”,一口吃掉。重拳迎擊美李再在談判桌上“假談真打”。

“穿插營”的戰役設計,無疑是為打好金城反擊戰量身定做的一個不小的“亮點”。但問題來了,若想把“穿插營”這個“奇兵”的作用發揮到極緻,讓“穿插營”象一把利刃,插進敵人心髒,還真不能想當然。

穿插營孤營深入敵人縱深作戰,這是志願軍入朝作戰後,從來沒有打過類似的仗。既沒有任何戰例可以借鑒,也不允許你臨場猶豫收手重來。換句話說,就是這把利刃,發出去,就容不得有半點閃失。

沒有别的選擇,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所有能想到的準備工作,做到極緻。

擔負“穿插營”任務的203師609團的戰前演練,真對性很強。在地形相對相似的高地上,反複進行夜間進攻、穿插演練。白天隐蔽在山洞和坑道内,進行沙盤模拟推演。摸到敵人陣地的陣地前,反複進行抵近偵察。捕捉敵人“舌頭”,獲取第一手當面敵情。

可以說,為保證戰鬥打響之後,能夠迅速在重兵把守、障礙重重的敵人陣地撕開口子,迅速插進敵人縱深,做足了該做的所有功課。

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穿插,609團組織了由副團長趙仁虎,營長石廣志、教導員賈萬春帶領的“穿插營”和“化襲班”,進行了八九天的演練。

為保障穿插任務完成好,每名官兵在以最快的速度,快速穿插到敵人縱深的時候,還要負重20多公斤的裝備、彈藥和食用的給養。

演練這個過程,除了手中武器必須拿在手上,其它諸如彈藥、煤破筒,手榴彈、戰備鍬、鎬之外,壓縮餅幹等官兵用給養,用麻袋改裝成“馬甲”,而後在“麻袋馬甲”上縫上許多的兜兒,裝上重物,進行有針對性的負重訓練。

在金城反擊戰中,能夠在炮火延伸剛剛結束的12分鐘之内,就在偵察排長李福榮的帶領下,在敵人障礙區域内,開辟一條安全通路,使“穿插營”和“化襲班”,從他們撒開的口子迅速通過;穿插營能夠讓敵人副師長林益淳疑惑“萬萬沒想到”?就草草的做了穿插營的俘虜,并且迅速穿插到敵人縱深9公裡;“化襲班”的13個人,能夠在13分鐘,就打掉号稱韓軍王牌的“白虎團團部”,擊斃白虎團團長崔寅喜、機甲團團長陸根珠,活捉美國顧問,消滅敵人70多人……

沒有做足了戰鬥準備這門功課,這一系的奇迹,不可能成就一個神奇的戰例。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