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删減)對愛的神經症需求中的作用
--- (删除第一段落)
--- 弗洛伊德确實傾向于這樣看。他發現許多神經症患者都渴望與人接觸,并傾向于依附他們;(删減一句)然而,這個概念是以某些假設為基礎的。這個假設是,所有那些本身與(删減)無關的表現,比如希望得到建議,贊同或支持,都是淡化或“升華”的(删減)需求的表達。此外,它還假設,溫情也是受抑制或“升華”的(删減)沖動的表現。
--- 這些假設并沒有确切的根據。愛意、溫情和(删減)之間的關系,并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緊密。人類學家和曆史學家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愛是文化發展的産物。羅伯特·布裡福 指出,與溫情相比,(删減)與殘忍的關系更為密切,盡管他的說法不那麼令人信服。然而,根據在我們的文化中所做的觀察,便可知道,沒有愛或溫情,(删減)照樣存在;而沒有(删減),愛或溫情也能存在。例如,沒有證據表明母親與子女之間的溫情具有(删減)意味。我們所能觀察到的隻是(删減)因素可能存在,這也是弗洛伊德發現的結果。我們可以觀察到溫情與(删減)之間的許多聯系:溫情可能是(删減)的前奏;人們隻有在感到溫情時,才可能産生(删減);(删減)也可以激起或者轉化為溫情。這種(删減)與溫情之間的轉化,雖然表明兩者關系密切,但我們最好還是謹慎一些,假定他們是兩種不同範疇的感覺,隻不過可能相互一緻、相互轉化或彼此取代。
--- 而且,如果我們接受弗洛伊德的假設,認為(删減)是追求愛的驅動力,那麼我們就很難理解,那些從生理角度來看完全獲得(删減)滿足的人,為什麼同樣具有對愛的渴望,具有我們描述過得各種并發症——占有欲、想要無條件的愛、感覺不被人需要,等等。毫無疑問,這種情況确實存在,因此我們不可避免得出結論:沒有獲得滿足(删減)并不能解釋這些現象,導緻這種情況的原因存在于(删減)領域之外。
--- 最後,如果對愛的神經症需求隻是(删減)的表現,那麼我們就無法理解與此相關的許多問題,比如占有欲、需要無條件的愛、感到被拒絕。确實,我們對這些問題已經有所認識,有人對它們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例如,嫉妒可以追溯到手足之争或俄狄浦斯情結,需要無條件的愛可以追溯至口欲期,占有欲(删減),等等。但是,人們一直沒有認識到,前面章節所描述過得所有态度和反應,它們事實上是同一範疇的,是同一個整體的不同組成部分。我們說,焦慮才是對愛的需求背後的驅動力,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就無法理解這種需求為何會時而增強時而減弱。
--- 借助弗洛伊德精巧的自由聯想法,尤其是通過關注患者情感需求的波動,在分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準确地觀察到焦慮和情感需求之間的關系。經過一段時間建設性的合作之後,患者可能突然改變自己的行為,要求占用分析師的時間,渴望獲得分析師的友誼,盲目地崇拜分析師,或者嫉妒心、占有欲變強。對分析師把他“當作一般患者”極為敏感。與此同時,患者的焦慮也在增加,要麼表現為在他的夢中,要麼表現在他的實際行為中,甚至表現在腹瀉、尿頻等生理症狀中。患者并不知道焦慮的存在,也不知道他對分析師日益增強的依戀是由焦慮導緻的。如果分析師認識到了這種關聯,并向患者指出來,那麼他們就會發現,在這個“突發的迷戀”之前,他們曾觸及了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激起了患者心中的焦慮。例如,患者可能會把分析師的解釋視作一種不公平的指責,或者是一種羞辱。
--- 這一系列反應看起來是這樣的:一個問題出現了,對這個問題的讨論使患者對分析師産生了強烈的敵意;患者開始仇恨分析師,夢到分析師快要死去;他随即開始壓抑自己的沖動,開始感到恐懼,并出于對安全感的需求,緊緊地依附于分析師;當這些反應經過分析之後,敵意、焦慮,以及随之而增加的對愛的需求,便會慢慢消退。由于焦慮的結果便是對愛的需求的增強,所以我們可以把它當做一個警報信号,表明某種焦慮已經在蠢蠢欲動,患者需要更多的安全感。這裡所描述的過程并不僅僅局限于精神分析的過程。同樣,這些反應也發生在個人關系中。例如,在婚姻中,丈夫可能強迫性的依附于妻子,産生嫉妒心或占有欲,并把她理想化,崇拜她,盡管他在内心深處憎恨她、害怕她。
--- 對于這種附加的潛藏在憎恨之上的過度忠誠,我們完全有理由把它稱作一種“過渡補償”(overcompensation)。不過,我們要認識到這個術語隻是對這一過程做了粗略的描述,而沒有涉及其中的動力機制。
--- 如果基于所有上述的理由,我們不同意對愛的需求的(删減)病因學解釋,那麼就會産生一個問題:對愛的神經症需求有時與(删減)同時出現,或者看起來像(删減),這是否隻是偶然?或者,對愛的神經症需求以(删減)的方式被人感覺到,或者以(删減)的方式表現出來,這裡是否存在着某些特定的條件?
--- 在某種程度上,對愛的需求是否以(删減)的方式表現出來,取決于外在環境是否有利于這種表現。另一方面,還取決于文化的差異、生命力的差異,以及(删減)氣質(sexual temperament)的差異。最後,它還取決于個體的(删減)生活是否滿意;如果感到不滿意,比起那些對(删減)生活滿意的人,他就可能以(删減)的方式做出反應。
--- 雖然這些因素都顯而易見,而且對個體的反應有确切的影響,但它們還不足以解釋基本的個體差異。在那些對愛有神經症需求的人身上,這些反應往往因人而異。因此,我們發現有些人在與他人的接觸中,幾乎強迫性的帶着一種或強或弱的(删減)色彩;而在另一些人身上,這種(删減)興奮或(删減)活動始終保持在正常的情感和行為範圍之中。
--- 前一種類型當中,有些人很容易從一段(删減)關系轉移到另一段(删減)關系。如果深入了解他們的反應,我們就會發現,他們缺乏安全感,覺得沒有保障;一旦他們沒了(删減)關系,或者不能馬上獲得(删減)關系。他們就會表現怪異。這種類型中還有一些人,他們身上有更多抑制傾向,事實上擁有非常少的(删減)關系,但他們總是在自己與他人之間營造一種愛(删減)的氛圍,不管自己是否特别被對方所吸引。最後,屬于這一類型的還有第三種人,雖然在(删減)方面有更多的抑制,但他們很容易進入(删減)的狀态,并強迫性的把任何異性都視作潛在的(删減一句),但并非必然如此。
--- 在這類人當中,關于他們所獲得的生理滿足的程度,存在很大差異。他們所共同具有的,除了(删減)需求具有強迫性以外,是在選擇(删減)伴侶方面的(删減)辨别和區分。他們具有我們讨論過的那些對愛有神經症需求的人所擁有的同樣特征。此外,人們還會驚訝的發現一個矛盾:他們一方面想要和别人(删減)關系,不管是真實的還是想象的;另一方面他們和别人的情感關系卻存在巨大的困擾,這種困擾比普通人受到的基本焦慮的困擾更加徹底。這些人不僅無法相信愛,而且,當愛降臨在他們身上時,他們會變得非常不安;如果是男人的話,他們可能會患上(删減)。他們可能會意識到自己的防禦态度,也可能傾向于責怪他們的(删減)伴侶。在後一種情況下,他們确信自己從未遇到過稱心如意的愛人。
--- 删減一個段落
--- 在有些人身上,這種不加區分的态度,表現為他們不太在意潛在(删減)伴侶(删減)。 (此處删減半個段落)但在第二種類型的人,極容易屈服(删減半句),他們被一種無止境的對愛的需求所驅使,他們甚至害怕失去對方,所以不敢拒絕對方的(删減),甚至不敢拒絕任何要求,不管這些要求是否合理。他們不想失去對方,因為他們迫切的需要這種聯系。
--- (此處删減一個段落)--- (此處删減一個段落)
--- 近年來,一些分析學家指出,人們(删減)增強。可能與(删減半句)被當作一個發洩途徑,用來緩解焦慮和被壓抑的精神緊張。這種機械主義的解釋有一定的道理。然而,我相信,從焦慮到(删減)需求的增強,當中還有其他的心理過程;而且,要認識這些過程是有可能的。這一信念給予精神分析的觀察,也基于對患者生活史的研究,以及對他們在(删減)領域之外的性格特征的研究。
--- 這一類型的患者可能一開始就迷戀分析師,急切的要求得到某種愛的回報。或者,他們在分析期間一直保持着冷淡的态度,把他們對(删減)親密者的需求轉移到某個外人身上。這個人被當作分析師的替代者,因為他與分析師在某方面很相像或是這兩個人在夢中被等同了起來。或者,這些患者希望與分析師建立(删減)關系的需求,最終隻出現在自己的夢裡,或是出現在會談期間的(删減)亢奮中。患者通常會對這些明顯的(删減)迹象感到十分驚訝,因為他們既沒有被分析師所吸引,也根本沒有喜歡上他。事實上,源自分析師的(删減)吸引并沒有發揮明顯的作用,這些患者的(删減)氣質也并不比其他人更迫切或不可控制,他們的焦慮程度與其他患者也沒有多大區别。他們的特征在于,對任何一種真正的愛都抱着深深的懷疑。他們完全相信,分析師對他們感興趣,是出于一種隐秘的動機;在分析師的内心深處,實際上是看不起他們的,而且很可能對他們不利。
--- 由于神經症患者對惡意過分的敏感,所以在每一次分析中都會出現懷疑和憤怒。但在那些(删減)特别強烈的患者身上,這些反應形成了一種持久和僵化的态度。這種态度使得分析師和患者之間,似乎存在一堵看不見但又無法穿透的牆。當接觸到自己的難題時,他們的第一個沖動就是想放棄,想中斷精神分析。他們在分析中呈現出來的現象,正是他們整個生活中所做事情的精準縮影。唯一的區别在于,在接受分析之前,他們還可以回避事實,不去了解自己的人際關系實際上多麼脆弱和複雜;而且它們很容易建立(删減)這一事實使得情況更加混亂,讓他們誤以為自己能夠輕松的建立(删減),就意味着他們大體上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 我提到的這些态度總是有規律的一起出現,因此隻要在精神分析開始時,患者表現出對分析師(删減半句),我就預備在他的人際關系中發現嚴重的障礙。與我在這方面的所有觀察一緻,分析師的性别相對來說并不重要。那些接受過男分析師和女分析師治療的患者,有可能對兩者做出同樣的反應。因此,在這些情形下,如果根據患者在夢中或其他形式中表現的(删減)願望,就認為患者是(删減),那就有可能犯下嚴重的錯誤。
--- 因此,總的來說,正如“閃光的東西不一定都是金子”,同樣,(看起來像--的東西不一定都是--)。很多看起來像是(删減)的反應,事實上跟(删減)幾乎沒有關系,而隻是想尋求安全感罷了。如果沒有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必然會高估(删減)地位和作用。
--- 一個人的(删減)需求由于未被認知的焦慮而增強,他卻天真的将強烈的(删減)需求歸因于天生的性情,或者歸因于他不受傳統禁忌的約束。他在這麼做的時候,與那些高估自己睡眠需求的人犯了同樣的錯誤,後者以為自己的身體需要十個小時甚至更多的睡眠,而事實上他們對睡眠的需求的增強,可能隻是由于各種被壓抑的情緒;睡眠被當作一種逃避内心沖突的手段。那些強迫性進食和強迫性飲酒的道理是一樣的。進食、飲酒、睡眠等,這些都是維持生命的基本需求;他們的強度不僅随個人體質而變化,而且随許多其他條件而變化,比如氣候、其他方面是否滿足、外部刺激是否存在、工作的緊張程度。當前的身體狀況等。但是,所有這些需求也可能由于無意識的因素而增強。
--- (此處删減一個段落)
--- 以上這些思考,促使我們反映(删減)在我們文化中所起的作用。當然,我們傾向于帶着某種驕傲和滿足的心态看待我們對待(删減)的開明态度。當然,自維多利亞時代以來,情況已經有了較大的改善。(此處删減兩句)然而,盡管有了這些改變,這方面的進展還是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深遠,因為在今天,很多(删減)行為仍然更多的被當作精神緊張發洩的出口,而不是源于真正的(删減)驅力,因此,他更多是一種麻醉,而不是真正的(删減......).
--- 這種文化的境況也同樣反應在精神分析的概念中。弗洛伊德偉發成就之一,就是他不辭勞苦地賦予了(删減)應有的重要性。然而,究其細節,許多被認為是(删減)現象,實際上是複雜的神經症的表現,且主要是對愛的神經症需求的表現。例如,患者對分析師(删減),通常被解釋為對父親或母親的(删減)固着的重演;然而,它們往往根本不是一種真正的(删減),而是為了緩解焦慮而尋求某種安全保障。誠然,患者會講述這樣的聯想或夢境,例如,希望躺在母親懷裡,或者想要回到母親(删減),它們暗示着對父親或母親的“移情”。但是,我們不能忘記。這種明顯的移情可能隻是表達了當前想要獲得愛或庇護的願望而已。
--- 即使把患者對分析師的(删減)理解成對父親或母親的(删減)直接重演,也沒有證據表明,嬰兒與父母本身就是一種(删減)聯系。有大量證據表明,在成年神經症患者身上,愛與嫉妒的所有特征——弗洛伊德曾将其描述為俄狄浦斯情結的特征——都可能存在兒童期,但這種情況并不像弗洛伊德所設想的那樣常見。正如我已經說過的,我相信俄狄浦斯情結不是一個原初過程,而是許多不同過程的結果。一方面。它可能是一種簡單的幼兒期反應,源于父母(删減)愛撫、兒童(删減),或者父母一方盲目的寵愛孩子。另一方面,它也可能是一個複雜的多的過程的結果。正如我之前所說,那些為俄狄浦斯情結的成長提供肥沃土地的家庭環境,通常會在兒童内心引發許多恐懼和敵意,而對這些恐懼和敵意的壓抑,會導緻他們産生焦慮。以我之見,在這些情況下,俄狄浦斯情結的出現,很可能源于孩子出于安全的目的而僅僅依附于父母中的一方。事實上,正如弗洛伊德所描述的,獲得充分發展的俄狄浦斯情結顯示了所有的神經症傾向,比如對無條件的愛的過度需求、嫉妒、占有欲、因拒絕而産生的仇恨,這些都是對愛的神經症需求的特征。在這些情況下,俄狄浦斯情結并不是神經症的根源,而隻是神經症的一種形式。
-------------------------------------
筆者小記:--- 下次選書摘抄,一定要找一本輕松有趣的。以上這種繁瑣,專業又拗口(ào kǒu)的書籍還是少選;太耗費精力和腦細胞了!--- 甚至有種感覺,類似這種半專業性的書籍,若果沒有豐富的心理學知識做基底以及強大内心的話,讀者,換個詞吧(摘抄者)很可能在這冗長(rǒng cháng)且繁瑣的專業術語中“将自己搞神經”。(這是我在摘抄中的感受,看到有些術語和段落,隻想回應它倆字:有病。然後趕緊遠離。)--- 每當打完字,整篇校對(jiào duì])的時候就會有種終于結束了的輕松感。也很慶幸這樣的人很少,否則看客痛苦,他們自己更痛苦;
--- 這種時候非常需要一些甜品或甜點來緩解下,比如:輕松而歡快的音樂、美味的甜點等,都會使整個人的精神都好起來。
-----------------筆者:金烏 本章完
- 上一篇 緻新歲
- 下一篇 十分讀書社|讀書盤點碩果累累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