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師教會我什麼是淡然
日前整理舊物,一張照片勾起了我久遠的回憶。那是我與敬愛的俞先生在大學畢業前的合影,他魁梧的身軀與我并肩,手臂親切地搭在我的肩頭。那一刹那,我仿佛重返青澀的大學歲月,夏日的記憶如潮水般翻湧而來。
大二那年,學院舉辦“教師基本功”競賽,我因對朗誦懷有濃厚興趣,便自告奮勇地報了名。接下來的日子裡,我埋頭于資料的搜集、素材的篩選和文章的撰寫,除了必要的上課和休息,我幾乎将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到了這場競賽的準備中。
比賽當天,我滿懷信心地走上講台,自覺發揮出了最佳水平。走下講台後,我充滿期待地走向坐在後排觀摩的俞先生,自信滿滿地問:“老師,您覺得我今天表現得怎麼樣?我有信心,今天的第一名非我莫屬。”俞先生輕聲回應道:“我覺得還有提升的空間,比如某句話的音調可以調整得更自然些,某段的停頓也需要再斟酌……”聽着恩師的點評,我原本的自信逐漸變成了慚愧和感激。
賽後,我開始深思恩師的話。是否獲獎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參與了、努力了,并從中獲得了成長。這種領悟讓我如釋重負,心境變得淡然。
第二天在圖書館,我偶遇了學生會的王師姐和黃師兄,他們向我道賀,說我在演講比賽中表現出色,獲得了第一名。他們還告訴我,包括俞先生在内的諸位老師都認為我實至名歸。這一消息讓我略感意外,但很快我就明白了俞先生的深意。他并非在否定我的努力,而是以這種方式教會我何為真正的淡然——不是無所作為的等待,而是在全力以赴後的從容面對。
這段經曆深刻地影響了我之後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我始終保持着這份淡然之心,努力讓自己活得簡單而通透。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