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花灣的石鼓七孔橋

去年七月份去貴州旅遊看到了大小七孔橋,那裡山清水秀,兩座古橋也很漂亮,吸引了無數的中外遊客,也給我的貴州之行留下深深的記憶。

從貴州回來後,某日在網上搜到我的家鄉衡陽縣也有一座古老的七孔橋,那裡不僅景色很美,而且古橋經曆戰火的洗禮,屢立戰功,至今仍屹立在波光粼粼的蒸水河上,于是決定前去打卡遊覽。

不巧的是,計劃出遊的那天,入冬後的天氣突變,最高氣溫從先天的26度直降到13度,我出發時室外隻有7、8度,還刮着呼呼的北風。由于不通客運車輛,我隻好乘坐摩的前往。

這座七孔橋全名叫石鼓七孔橋,位于西渡鎮新橋古街(清花灣)南面約500米的蒸水河上。

自唐宋以來,新橋就是衡陽西部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和商貿口岸,但由于有蒸水和清花兩河的分隔,人民的生産生活極為不便。

清同治年間,在當地大姓譚族的倡議下,清花灣人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手藝的出手藝,他們開山鑿石,曆經十數個寒暑,用勤勞的雙手和簡陋的工具,于光緒五年(1879)完工,在清花河新橋入蒸口修建了一座條石搭闆橋,在蒸水河上修建了一座蔚為壯觀的石質七孔橋。

這座石質七孔橋長130餘米,寬7米,高10米,橋面和橋體均用山石砌成,據說都是當地百姓是從十公裡以外的陽古坳山上開采而來,非常堅固耐用。

這座始建于光緒五年(1879),距今已有140多年曆史,是當時西渡與衡州的連接通道,也是進出衡州古城的必經之路,更是貫通衡州與寶慶(今邵陽)、零陵和廣西等地的陸地驿道,也是湘江支流蒸水河上“九陂十八渡”之一。

石鼓七孔橋與當地人民同風雨、與中華民族共命運的厚重腳印,見證着清花灣的世事滄桑、曆史風雲。

上世紀二十年代,石鼓七孔橋見證了工農革命軍智退國民黨團兵的英雄壯舉。那裡1928年2月,工農革命軍第七師參謀長朱坤山率領精幹隊伍,疾馳新橋迎敵。

朱坤山在七拱橋上布下警戒,監視衡陽城方向敵情,自己則帶領戰士走店串鋪,開展群衆工作,在新橋的街頭巷尾貼滿了“打倒反動軍閥”“消滅挨戶團、清鄉隊”的标語,還有一張上寫着:“大家團結起來,誰敢再來打殺我們,就叫他有來無回。”的大幅告示。

當清鄉頭目曾麗珊率部耀武揚威開到了新橋街上。但見滿街貼着的标語和告示,曾麗珊驚恐萬狀,慌忙帶領團兵掉頭向衡陽城逃去,不可一世的清鄉團兵消失在薄暮中,朱坤山立即率部與主力會合,在闆橋全殲了另一路來犯之敵。

抗日戰争時期,方先覺将軍率領部隊參加衡陽保衛戰,該橋是後勤補給的重要交通樞紐,為衡陽保衛戰立下不朽的戰功。因此,衡陽保衛戰期間,該橋遭日軍多次轟炸,二孔分水處被炸毀,橋體也傷痕累累,但神奇的古橋巋然不動。

七拱橋還見證了人民解放軍勝利進軍的英雄壯舉。1949年9月13日衡寶戰役打響,10月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六軍進軍衡陽,國軍全線潰退西逃,衡陽獲得解放。七拱橋以極大的熱情,張開她博大的胸懷,歡迎解放軍的到來。

三天三夜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川流不息,通過七拱橋,沿着衡桂古道,以排山倒海之勢向西勇猛追擊,在祁東黃土鋪全殲了白崇禧号稱為“皇冠上的珍珠”的第七軍和王牌第四十八軍,共殲敵29800人。七拱橋為人民解放建立的功勳,永遠記在了革命史冊之上。

石鼓七孔橋不僅經受了戰火的考驗,還經受了多次特大洪水的襲擊,至今依然安如磐石,閃耀曆史文化的光芒,氣勢恢宏屹立在蒸水河上。

當地政府為了保護這座石橋,于2015年8月在石鼓七孔橋上遊五六米處,建成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新橋——衡陽縣蒸水新橋,作為車輛通行。而這座石鼓七孔橋經過修繕,更為清花灣(新橋)這個全國鄉鎮旅遊重點村的發展中閃耀出最奪目的光彩。

...

...

...

...

...

...

...

...

...

...

...

...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