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其七

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自有歲寒心。

可以薦嘉客,奈何阻重深。

運命惟所遇,循環不可尋。

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

這首詩和屈原的《橘頌》一樣,是“丹橘”的贊歌。本詩以橘喻人,詩人借贊頌丹橘,經冬猶綠,是因為有耐寒的本性來比喻自己也有賢人一樣的高尚品質,但不被人識,隻能抑郁不平。全詩平淡自然,語言溫雅醇厚,設喻貼切,抒發胸臆圓轉自如,憤怒哀傷不露痕迹,給讀者留下了回味與想像的空間,故曆來為人稱頌。

張九齡為什麼不是通過松柏而是通過丹橘來歌頌耐寒的節操呢? 這除了是他谪居的江南正好有“丹橘”,自然聯想到屈原《橘頌》而外, 更因為“丹橘”不僅經冬猶綠,橘生淮南則為橘它具有獨立不遷的品質,而且碩果累累,有益于人。作者特意在“橘”前着一“丹”字,就是為了讓人通過想象,在一 片“綠林”中看見萬顆通紅的果實,并為下文“可以薦嘉客”預留伏筆。

當我們看到“丹橘”被排除而 “桃李”卻受到精心栽培的時候,“徒言樹桃李,此木豈無陰?”詩人發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大家隻忙于栽培那些桃樹和李樹, 硬是不要橘樹,難道橘樹不能遮陰沒有用處嗎?在前面,已寫了 “經冬猶綠林”,是肯定它有“陰”,又說“可以薦嘉客”,是肯定它有果。不僅有綠蔭,而且有佳果,而“所遇”卻是如此,這到底為什麼?

詩人對丹橘“可以薦嘉客”,“經冬猶綠林”,不以歲寒而變節,還能結出累累碩果,隻求貢獻于人。盛贊丹橘品德的高尚,又為它空懷美質而不被公正待遇的命運抱不平。這裡顯然是以“丹橘”之不為世用比自己之遠離朝廷,以“桃李”之得時比李林甫、牛仙客等小人之受寵得 志。以橘柚自喻,即表達了不為朝廷所用的憤懑,也表達了願意被重用的渴望。

“江南”“丹橘”“綠林”單從字面上看就顯得十分溫潤美麗,富有生機。二三句詩人好像唯恐被人誤會,殷勤緻意,解釋丹橘的美麗與生意并非地氣所緻,乃是自己本來就有經冬不凋、高傲貞剛的歲寒之心。五、六句和九、十句寫丹橘有美質而不見用,對此深感不平。七、八兩句感慨命運唯在于所遇,然而遇合之事又虛幻無憑,沒有端倪可尋。

這首詩句句寫“丹橘”,始終借詠橘委婉道出,纡徐有緻,渾然無迹。構成了完整的意象,寄托諷谕,風骨凜然,情感也很濃郁。其客觀意義已遠遠超出 了簡單譬喻的範圍。詩人語言清新而精練,思想境界崇高,從發問句式的多次運用,可見詩人心潮的起伏難平,給讀者留有馳聘想象和聯想的餘地,非常耐人尋味的。

這首詩始終借詠橘委婉道出,纡徐有緻,渾然無迹。語言質樸,脫淨初唐詩歌的绮麗餘習。這樣清淡的詩風,深邃的意境,曾對盛唐王、孟等詩人産生過影響。所以不少人給予很高評價,稱贊他的《感遇》詩能繼承魏晉傳統,開盛唐風氣之先。

...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