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流言蜚語

鄭重聲明: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

本草随拍

學習、生活和工作中,處于不同場域,扮演不同角色的人,難免不被流言蜚語擊中。“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從此許多人會變得自閉,或者遠離可能出現流言的場域,有的人甚至間斷性出現“社恐”症狀。可見“流言蜚語”是有害的,需要小心、提防、遠離。

 基于它對于自己的幹擾,和對親朋、同事的傷害,多年以前,初入職場時,就對“流言蜚語”做過審視,并寫過一則詩《戲說流言蜚語》,戲說過那些風言風語。

如下:

嘴巴一張,

它們就從唇齒間溜出來,

拐幾個彎,翻幾道牆,

被送進一扇一扇的耳朵。


進入耳朵後,就不由自主了,

被包裝、粉飾、肢解,甚至

被添了油加了醋,

有的被生生吞進肚子裡,憋着,

有的終于憋不住被吐出來。


在風中,它們翩翩的演繹

是了的非、非了的是,

直了的曲,曲了的直。

—— 這就是我當時嘗試描述的“風言風語”,也是“流言蜚語”。

“真相”往往在背後,一種“藏”的狀态,“沉默”的姿态。好的言語透着“善”和“美”,蘊藏着“智”。而劣質的話語,其背後往往隐着劣質的人品。“話說出去之前,你是它的主人;話說出去之後,你就成了它的奴隸,因為那些話語被烙印上話語者的“思想”“狀态”“人品”。”尤其是在信息時代,言語被高速傳播,影響常被擴大、難以預料,常常是“覆水難收”。

 關于慎重對待“言語”,還有許多類似警示的句子,從遠古傳到當下,諸如 “言行,立身之基也。謹言為修行之要”。都是在強調一個“謹”字。

 現代社會開放活躍,人們免不了社交,而“言談”又是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我們不能不言談,然而,就象一首優美的曲子必有恰當的休止一樣,言談中怎缺得了一個“謹”字呢?蒙田也曾說過“緘默和謙虛是社交的美德”,“謹”必是“謙讓的“、“停頓的”,甚至“緘默的”。以現代方式說出來的“一句話”,我以為,也不乏實實在在的“善言”“謹語”。 比如在簡書交流,大家或者寫小說,或者寫故事,或者寫現代詩。若沒有親曆生活,很難寫出細節以支撐小說的圓潤;寫現代詩的,若沒有消減修辭的“真摯”,就更加難以共情、動人。

 常會聽到人們說“這個人,直來直去,快言快語”,言語間透出對其言語之“直和快”的誇贊,而對于木呐者卻往往視之為愚,嗤之以鼻。殊不知,呐呐寡言者未必愚,喋喋不休者未必智。“快言快語”圖一時之快,往往失之輕淺,失之偏狹,甚至失之謬誤。 “快言快語”若不為有意者利用,無非擾亂視聽,而可怕的是那些個言語,往往被“添油加醋”、“放大扭曲”,演變成了“流言蜚語”;也或者言者有意,聽者也有意,一句輕悄悄說出的話便直搗心窩子了。難怪俗語說“多門之室生風,多言之人生禍。”,更有“口是傷人斧,舌是割心刀,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諸如此類,實際上都是人們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啊。

  “話說出去之前,你是它的主人;話說出去之後,你就成了它的奴隸。”,确如是,“悠悠之談,宜絕智者之口”。 “謹”言多好,讓你我免于做“奴隸”。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