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玩“假裝遊戲”的孩子更聰明?心理學家:不止如此,父母要重視

...

1、假裝遊戲

“你當病人吧,我給你紮針。”

“你當壞蛋,我是警察,我來抓你啦。”

“我是廚師,你當客人,我給你做飯,你想吃什麼?”

“你來當寶寶,我當媽媽,他當爸爸。咱們開車出去野營。”

這些場景很熟悉有沒有?沒錯,這就是小朋友們都喜歡的遊戲“過家家”,這種遊戲在心理學上也叫假裝遊戲,象征性遊戲,想象遊戲或者扮演遊戲。

假裝遊戲在幼兒11個月時就會出現;等到18個月時,基本能開始模仿并進行假裝遊戲了;到兩歲左右時,幼兒開始模仿自己看到的成人做的事情,比如用玩具手機打電話,模仿老人彎腰走來走去,抱着洋娃娃哄睡;三歲的時候,假裝遊戲開始複雜起來。假裝自己是廚師做飯,随便找個桌角當水龍頭接水,用鞋子當電話,而不會像兩歲時必須要用逼真的玩具手機。到了四歲,這些假裝遊戲開始加入更多複雜的情節、人物和環境。小朋友在一起創造各種故事場景和角色,角色與想象結合,開始了社會性角色遊戲。

...

2、孩子為什麼喜歡玩假裝遊戲呢?

心理學家格羅斯認為,這是處于兒童的本能,是對生來不完善的本能的練習。弗洛伊德認為這是兒童在宣洩與補償現實生活中不能滿足的欲望與要求,掌握環境。皮亞傑認為,這是兒童認知發展的産物。維果斯基和艾裡康甯認為這是兒童通過遊戲在解決能力與願望之間的矛盾,滿足想當大人的情感認知需要。簡單來說有以下三點。

1)、身心發展及自身活動的需要。幼兒從出生開始, 不僅需要滿足基本的吃喝睡等生存需要,還需要滿足身體活動的需要。通過遊戲來帶動身體活動,會使他們感到愉快,“動即快樂”。而假裝遊戲是兒童典型的遊戲。

2)、認知的需要。兒童思維的發展以及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促使他們通過假裝,想象等遊戲對生活進行探索,獲得經驗和認知。

3)、社會交往和情感表達的需要。随着兒童的成長,他們有很強的交往和表達情感的需要。遊戲是最好的方式,假裝遊戲可以自己設置情節,表達想法情感,模拟與人交往,建立自己的信心,獲得成功的喜悅。

...

3、假裝遊戲對孩子成長有哪些好處?

早期兒童教師艾莉森·基恩(Alison Keene)說:“當孩子們假裝做飯,扮演醫生的訪問,與野生熊搏鬥,或者撲滅一場想象中的大火時,他們會用富有想象力的遊戲來幫助他們理解這個世界。”

1)、促進孩子語言發展,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

孩子在玩假裝遊戲中,離不開語言的運用。通過傾聽孩子在遊戲中說的話,家長有時會驚訝“原來寶寶會說這麼複雜的話了”,遊戲過程刺激兒童語言和認識。比如我女兒玩假裝打電話的遊戲時,開始的時候要用逼真的手機玩具,手指按鍵後放到耳朵邊說:“喂喂...”,後來用積木方塊、鉛筆盒,遙控器等假裝是電話,語言也豐富起來:“我是和和,嗯,嗯,好好。挂了吧。”最後什麼玩具也不借助,直接用一隻手比劃個“六”形,就開始說起來了:“你好,你找誰?找和和啊,我就是,我現在在銀行呢.....”這時的語言更加複雜,可以自問自答,想象場景,自編自導故事情節和進展了。

不難看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語言發展,運用的語句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與此相伴的是孩子的認知能力也明顯提升。首先是對事物的認知。認識了手機的樣子,知道手機的用途是打電話。其次是抽象總結,特征替代。比如手機是方形的,那麼用其他方形的東西一樣可以替代手機。最後是運用大腦發揮想象,提取信息,隻有動作和語言假設場景進行遊戲。

...

2)、鍛煉孩子的社交能力,增加生活經驗

在假裝遊戲中,兒童可以安排和計劃遊戲的主題,規定角色,制定遊戲規則,推進情節的發展,這些活動有利于他們的社交能力的發展。我女兒每天幼兒園放學都會和幾個小朋友一起玩遊戲,他們會商量遊戲主題,扮演的角色,比如假裝一個的小朋友是“貓”,要抓他們這些“老鼠”,被抓到的“老鼠”就變成下一個“貓”了,如此反複。如果玩的過程中有小朋友不想當“貓”,有的小朋友喜歡當“貓”,遊戲進行不下去時,小朋友在一起就想辦法讓遊戲繼續下去,比如他們間可以互換角色等。

不同家庭,有不同的生活經驗,他們在一起玩假裝遊戲的過程中通過溝通交流,會發現和學習彼此不同的經驗和觀點,對孩子的思維擴展和經驗積累很有幫助。比如兩個男孩假裝在開車,突然一個男孩說我的車壞了,走不動了,咱們給送去修理廠吧。另一個男孩說,不用,我們自己修吧,我爸爸車壞了就可以自己修車。實際上,這是兩個男孩在交流對于“修汽車”的不同觀點和經驗。

3)、豐富兒童的情感,幫助兒童控制情緒

繪本《我來當媽媽》中,兔寶寶假裝當媽媽,體驗當媽媽是什麼感覺。當媽媽可以給寶寶起名字,牽孩子的手,照顧生病的寶寶,最後得出結論“當媽媽就是,擔心他,忍不住要緊緊抱着他,忍不住要流淚呢。”

很多孩子都喜歡扮演媽媽或者爸爸。我女兒就很喜歡扮演“媽媽”的角色,讓一起玩的小朋友或者自己玩偶,或者我和她爸爸當寶寶,她模仿媽媽的語氣動作照顧寶寶。通過這些假裝遊戲,角色扮演,孩子們可以更好的理解别人的情感和想法。

孩子有時候難免發脾氣,任憑家長怎麼講道理她也不聽。引導孩子通過假裝遊戲認識情緒,處理情緒是很好的方法。比如孩子去醫院害怕打針,可以讓孩子扮演醫生;孩子在幼兒園不守規矩,可以讓孩子扮演老師等等這樣權威的角色。在這些假設遊戲中,孩子能更加自由自主,勝任感和掌控感更強,孩子會明白不同角色的責任,也可以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進行調節,進而在現實生活中自我調節,配合醫生和老師的工作。

4)、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當孩子玩角色扮演,假裝遊戲時,需要他們确定遊戲規則,規定角色和情節。孩子不可能在一個沒有規則的想象情境中玩耍。扮演“爸爸”就要按爸爸的行為規則去行動;扮演“售票員”就要按照售票員的行為規則去行動,比如會說“請大家買票”,“請給老人孩子讓座”;扮演廚師就要按照廚師的行為準則去行動等等。他們要站在别人的身份和角度去想問題,這是“去中心化”,也就是要兒童克服”自我為中心”,讓孩子發現自我和他人的區别,從别人的角度觀察與體驗世界,學會理解别人。

5)、發揮想象力,增強邏輯思維和創造力

小豬佩奇裡面有一集,兔爺爺給孩子們上體育課,兔爺爺開始就假設大家是“探險家”,讓大家發揮想象力,把房間當成叢林,想象大樹,河流,想象有風的夜晚,讓大家蕩過有鳄魚的河流。整堂課,兔爺爺都讓大家發揮想象,孩子們也玩的特别開心。這裡就是通過假裝,讓孩子們充分發揮想象,充分運用這種創造力。

...

4、抓住假裝遊戲階段,聰明的家長這樣做:

1)、仔細觀察,不要過多幹擾更不要阻止。給孩子自由選擇遊戲方式的權利,讓孩子自己決定玩什麼。在遊戲過程中,除非孩子邀請,否則不要直接幹預,破壞遊戲氣氛。

2)、陪伴配合孩子,參與角色扮演。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認知和表達方式不同,家長要提供或者配合每個階段孩子的遊戲需求,提供遊戲材料。

3)、保障孩子玩“假裝遊戲”的時間,在遊戲中激發孩子的興趣。玩的好才能學的好,在“玩中學”,在遊戲中讓孩子輕松快樂的獲取健康,語言,社會,藝術,科學五大領域的知識,是孩子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4)、運用假裝遊戲疏導孩子情緒,事後場景再現,了解孩子心理。如發現孩子害怕醫生,可以和孩子假裝玩醫生病人的遊戲,給孩子講解醫療知識,克服孩子的恐懼;我們不能時常陪伴在孩子左右,孩子不想說的時候,我們又想了解發生了什麼事情,可以通過假裝遊戲。比如陪孩子玩老師學生的遊戲,重現幼兒園場景,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和心理狀态。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