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工作是最好的修行》之修術
【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雖然整日事務纏身,卻仍然能夠頭腦清醒、輕松自如地控制和處理一切。
——戴維·艾倫
中午接到一個電話,一位同事按照我前領導的建議,請我幫忙修改一篇發言稿件,争取二選一被選中發言。我回複她自己比較忙,建議她先讓她們領導和我這邊領導看下,如果需要再商酌。
其實自己這會正有點煩。好不容易的周末已經快要結束,上午在猶豫要不要起床中刷手機度過,盡管也了解了一些碎片化文字材料,但除了頭昏,沒有什麼收獲,感覺不實在。我想,這應該也是自我壓力和時間管理在掙紮吧。
每天的時間24小時是固定的,主要是自己用它做什麼事,每天、每周、每月持續做什麼事。
“四象限法則”時間管理理論把事情分為四類: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也緊急,具體的處理做法分别是:馬上去做、制訂計劃做、授權别人去做、不做。
對照自己考慮了下,當下沒有重要緊急的事;有重要不緊急的是閱讀、日更、跑步;不重要但緊急的沒有;不重要也緊急有,比如修改同事的發言材料。
當自己羅列下來後,心裡就放松了些。先把日更寫完,然後看會書,傍晚去跑步,其他的事情暫不考慮。如此也避免心裡裝了很多事情容易煩躁。此外,自己還要對閱讀、日更、跑步等重要的事制定一個計劃,有一個相對固定的完成時間,這樣堅持下來就會逐漸避免躺床上糾結的情況。
生活如此,工作亦是。對于職場而言,整天在辦公室清閑侃大山是讓人羨慕嫉妒恨的一件事,但那些人可能是有關系、或被邊緣化、或不思進取的,他們可能不需要管理時間,隻要等待下班打卡。然而,工作中還是有那麼一群人是忙碌拼搏的。隻是很奇怪,以前我工作很忙碌,經常加班加點,當另一個人接我工作的時候,她卻不用這樣忙碌加班,工作照常運轉。我想,這有一個原因就是我不懂得拒絕,分不清事情的重要和緊急,什麼事都可以做、認真做、想做好,如此就會一直忙碌。
漸漸地,我也學着把手頭事情按輕重緩急安排出去,讓腦袋放空。然後,再專注那些重要的事情。看着工作清單上的事項一項項被完成打鈎,也是一種舒坦。但有一點值得注意,所謂輕重緩急應更多從老闆角度判斷,而不是自以為是,畢竟這是職場。
溝通确定老闆的需求很重要。我發現,有時候隻是要一個數據,同事卻花時間做了很多分析和建議,甚至會别出心裁,相關不相關的羅列一堆,很花時間但于我并沒什麼用。那麼試想,老闆布置我們工作時,我們是不是也沒有抓住那個點呢?
工作拖延是常見的,相對的。員工可能會認真做着不重要或不緊急的事,然後放着重要或有時限的事,他們可能想把簡單的、或可行的、或自己認為重要緊急的事情先處理,但于老闆而言就是拖延。這就需要溝通,确定重要緊急的事情,然後再給出方案、做出行動。
說的簡單做起來難。當我是普通員工的時候,我覺得公司應該有自己的内訓師,總結适合公司實際可行的經驗做法、企業文化,培訓分享給大家,但當有一天我是内訓師的時候,自己卻遲遲未動,有了位卻沒有為。或許,我們總希望他人改變,卻懶于改變自己,忘了初心。
說一千道一萬不如踏踏實實做一件。“行動勝于回避,完成勝于完美。”就像日更寫文,先寫出來,過後還有素材可以修改完善。若是沒有基礎素材,讓自己寫一年前的經曆,那就難了。
千裡之行始于足下。其實我們不一定把目标設置的高大上,越是雄心壯志,越可能灰不溜秋草草收場。這也是信誓旦旦後,在沖動改變的感性和目标方向步驟的理性之間尋找一條适合自己的路,然後走出第一步、第二步……最後堅持直到終點。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