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緻省

有沒有發現,在社交媒體上,曬購物車的人變少,分享省錢攻略的人越來越多了。一改以往把卡刷爆、瘋狂“吃土”的“精緻窮”,這屆年輕人愛上了比價,不蹲到全網最低價絕不“剁手”。

年輕人的這類消費行為,被稱之為“精緻省”:既不願意在非必要的地方多花錢,也不願因為省錢降低生活質量。他們常年潛水在各大薅羊毛社群中,臨期食品和“窮鬼套餐”是他們的心頭好,但同時他們又出現在各類演出的前排,報班報課也絕不手軟。“該省省,該花花”,是“精省人”共同的消費觀念。

事實上,“精緻省”從來都不是什麼新鮮事。如果将眼光放到更廣泛的圈層來看,“精緻省”其實一直都是普通人的主流消費方式,構成了國人共通的消費心理。“精緻省”也從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的背後,是無數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們為了美好生活而打拼的故事。

大多數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生活無非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人們考學求職、結婚生子、撫養子女、贍養老人,在有限的收入内,努力過好每個平淡的日子。消費物對他們而言從來就不是符号,而是日常必需品,是他們為美好生活打拼所留下的痕迹。

當我們說“精緻省”一直都是普通人生活的主流時,其實意在表明: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消費滿足需求的本質是永遠不會變的。而它所對應的消費理念,就是用盡可能低的價格買到優質的商品和服務。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