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努爾·康德和德國唯心主義之通向康德之路
伊曼努爾·康德和德國唯心主義之通向康德之路
伊曼努爾·康德的哲學統治了整個十九世紀的思想,在這之前沒有一個思想體系可以做到這一點。
經過近六十年沉寂而隔絕的發展之後,這位哥尼斯堡神秘的蘇格蘭後裔在1781年憑借他著名的《純粹理性批判》一書将世界從“獨斷論的迷夢”中喚醒。
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批判哲學”統治了歐洲的哲學思想。
浪漫主義的浪潮在1848年革命中迅速衰退,叔本華的哲學思想成為一時權威;1859年後,進化論橫掃一切成為主導;十九世紀結束之際,尼采振奮人心的攻擊傳統觀念的言論獨領風騷,成為哲學舞台上的主角。
但這些都是次要的、表面的,在這些發展的背後,真正強大穩定的是康德的思想之流,它的影響愈來愈深入和廣泛。
直到現在,在每一種成熟哲學中,康德哲學的基本原則仍被當作公理。
尼采先認可康德,然後對其進行批判,叔本華則稱《純粹理性批判》是“德國文獻中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并認為,任何一個人在讀懂康德之前都隻能算是個孩子,斯賓塞不懂康德,可能正是由于這一原因而在哲學史中略顯渺小。
套用黑格爾就斯賓諾莎說的一句話:要想成為一名哲學家,必須先做一名康德主義者。
既然如此,讓我們馬上成為康德主義者吧。
顯然我們不可能馬上做到這一點。
因為,正如在政治領域一樣,在哲學領域,兩點之間最長的距離是一條直線。
要學習康德的哲學、康德本人是我們需要學習或者是去要研究的一個哲人。
康德既像又不像耶和華,他也透過雲彩講話,隻不過其間不會出現閃電。
他不屑于舉例和談及具體事物,因為他覺得那樣會使他的書太厚。(盡管内容很精練,但是這本書還是有八百多頁。)因此,隻有專業哲學家才讀他的書,因為專業哲學家無需例子就能理解。
然而,當康德把《純粹理性批判》的原稿交給他擅長思辨的朋友赫爾茲時,赫爾茲讀了一半就還回去了,害怕繼續讀下去自己會發瘋。面對這樣一位哲學家,我們該怎麼辦呢?
讓我們從安全又敬重的距離開始,迂回曲折、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接近這位哲學家吧。
讓我們從外圍不同的點出發,慢慢地摸索、靠近中心,因為:最難懂的哲學的秘密和寶藏就藏在那兒。
我是 @别具一格格,愛文字愛分享愛創作。
正在碼字創造人生,
歲月孤苦,唯熱愛可抵漫長,
期待與你相遇,學習,進步與成長。
喜歡記得點贊收藏,我們下次分享見。
期待關注,讓你每天收獲一篇優質文章。
- 上一篇 童年事件
- 下一篇 老梁讀書會第36期 || 我是分享人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