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恐婚的人是怎樣走進婚姻的殿堂的!
匿名說心事,說出來更健康。
1年前,來了一位想結婚又恐婚的女士,她為了脫單嘗試過各種辦法,可都在隻差臨門一腳時,落荒而逃,不敢前進。還記得當時的她語言了充滿了焦急于無奈,不停地追問我:“老師,我要怎麼樣才能脫單,才能結婚?”
她今年29歲了,可到現在都沒真正談過一次戀愛,現在她一看到同齡人身邊人結婚生孩子或者參加婚禮的時候,心裡都很難受。
她說:“為了脫單,我嘗試過各種辦法,上社交軟件APP、托朋友介紹、相親,就差把‘我要找對象’幾個大字寫在臉上了。可是一方面我又很怕脫單,在感情上我總是不自信覺得自己不被愛,之前也有人追我,但我不敢和别人走的太近。
我真的很矛盾,一方面想嫁人,想有個溫暖的家,一方面,我有害怕有個家,每次和人相親,我都會在心裡吐槽對方這不好那不好的,就是看不上人家。每次拒絕對方是我最輕松的時候,可過不了多久,我又會想我幹嘛要拒絕人家啊,不是挺好的嗎?錯過了這個,還有誰要我啊”。
從她的話語中,我能感受到她有多焦急,正被恐懼和焦慮問題折磨得體無完膚。一方面想要脫單,一方面又害怕脫單,之所以會産生這麼一個糾結,我想,一定是有什麼影響她心理活動的因素被壓抑了,而她并沒有完全意識到。
當她提到害怕脫單,我首先想到的是,她與父母之間關系或者是她父母之間是不是出現了一些不太尋常的情況,我詢問了她的一些生活的情況,她告訴我:“我家庭關系也挺好的,爸媽關系不錯,兩人雖然交流不多,可也沒有吵過架。我媽和我的話特别多,經常說“有個家”有多麼多麼重要來着,可我就是沒有安全感”。
我覺察到她話中的關鍵信息“爸媽關系不錯,交流不多,可也沒有吵過架”“我媽和我的話特别多”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和父母之間的關系會成為我們未來親密關系的基礎和模闆,一個人對于不同的家庭成員,交流密度不會有太大的差别。然而,她媽媽跟她的關系,比跟你爸爸,要親密得多,從側面來看,這可能也說明,她爸媽的關系沒有她認為的完美,隻是她在不自覺地美化自己和父母之間的關系或者父母之間的關系。
我注意到她在說了有這樣一個生活細節:“我媽總是和我說‘有個家’多麼多麼重要”。有些時候,我們越是強調什麼,可能自己内心就越是排斥什麼。這些話可能不是她媽媽說給她聽,而是說給自己聽的,在一定程度上,這可能代表着她的母親壓抑已久的不滿。
表面上,她可能接受了這樣的“家庭教育重要論”;但潛意識中,她感受到了父母之間存在的“不完美”,于是抗拒這樣的關系,也害怕自己會重複出現這樣的模式,所以感到焦慮和恐懼。
當我和她聊過之後,也許是我的話有了作用,讓她意識到了事情的根源,逾期率有點淡淡的悲傷,說:“我該怎麼打破自己的這種狀态,年齡越大内心越會收緊,追我的人也不多了,慢慢也沒有人願意介紹了”。
我告訴她先要明白恐懼和焦慮,沒有錯,我們人類就是會害怕和緊張,所以,我們不用去消滅害怕和緊張,負面情緒讓人很難受,我們可以主動把注意力放在别的地方,多嘗試幾次,慢慢地,就不會太着急去驅趕這些負面情緒了。當你下意識吐槽或者想拒絕别人的時候,先給自己喊停,多想想各種可能性,慢下“拒絕”的進程,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經過一次次的傾訴和療愈,她漸漸的明白了自己焦慮的原因,幾個月前她很高興的和我說:“現在我知道自己真正的想法後,我才發現我的焦慮其實沒有必要,雖然父母的婚姻并不如想象中的那麼美滿,但換個角度看,并不是所有人的婚姻都是這樣,婚姻就是有好有壞的,親密關系并不是隻有我父母這一種模式。”
現實反駁了她的恐懼,安全感也就慢慢建立了起來。現在的她已經遇到了那個真命天子,前幾天給我發來她和男友的合照,她笑得很甜,很幸福,眼神裡充滿了堅定的信念,和一年前剛來找我時頹喪、無助、沒有精氣神的形象判若兩人。
她說她和男友已經商量好要結婚了,想請我去參加她的婚禮,我欣然答應,很為她高興,也為我自己高興,能讓人們通過一次次的傾訴,疏導她們的心情,讓身心更健康,感覺一切付出都值得了。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