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舍離的答案

...

彩色的房間

她的心裡一定是特别絢麗的。從她的客廳裡數不清的彩色奪目的擺設和琳琅滿目的細碎物件可以看出來。她的房間華麗得沒有留白,每一樣東西細看之下都是精巧可愛, 堆砌在一起,卻又塞滿眼目的擁擠。

她是聰明的:從決定斷舍離,到決定來一場咨詢對話,隻用了一周的時間。

她說,當她意識到她什麼都無法舍棄的時候,就知道出問題的不是太多的物件和買買買;而是她的心——她不知道什麼是真正适合她,什麼是她真正想要的,她背負了太多的責任和還可以的将就。

她對物品也是這樣,她檢視了一下自己的生活,驚訝的發現,她對身邊的人也是如此。隻要忍耐,都是可以過得去的日子,還可以有些細碎的歡笑,也不算難過。

那麼是什麼讓她突然再也無法忍受這樣平常的日子就像無法忍受那一堆尚可的物件一樣呢?

她說不出來。她說,都怪那本書,那個突然而起的斷舍離的念頭;突然發現自己不知不覺的對人事物的鈍感。

她說,住着三層樓的别墅,堆滿了連自己都忘記年代的雜物,甚至不知道自己擁有什麼。每天隻在一房一廳的空間打轉。

突然有一天發現,那些堆滿的以為以後可以用得着的物品早就過期了。又舍不得白白扔掉,于是捏着鼻子消耗那些雖然過期但尚可入口的食物,廉價處理甚至扔到那些沒開包裝的物品。

那種既委屈又内疚的感覺,就像雞肋的婚姻,毫無激情的生活,迷茫的人生,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自我安慰。

生活沒有一地雞毛,卻不再心動。記得有句電影台詞:人生不是那些你心跳呼吸的時長,而是那些讓你屏息心漏跳一拍的時刻。

似乎一直在囤積回憶,卻又沒有任何一個刻骨銘心的時刻,活着卻仿佛從未活過。


...

她苦笑着:收拾房間,收拾到想哭;沒想到過程中那麼多的情緒和思緒。

我們的房間就是我們内心的樣子。

換一個思路:妳希望什麼是留在你房間裡的;什麼是留在你的心裡的。

她思考了一會兒:

“我要承認自己不再年輕了。喜歡方便舒适的生活。

很多東西我不一定是必須的,但是我願意享受它們。

極簡主義和說走就走生活方式不再适合我這個階段”

她接着梳理自己的思考:

“我願意花費時間空間和金錢去打理一些讓我愉悅的物品。

在我這個年齡,我已經開始學會妥協了。不一定是最愛的才能共度餘生。

60分的東西,也已經很不錯了。人也是一樣。不是嗎?”

所以,妳的決定是什麼?

她沉默了一下,露出有些惆怅又有些釋然的表情。

“我想,我會把标準放低到60分。我不想讓自己充滿罪惡感。一些暫時無法舍棄的東西,即使沒那麼有用,我也要允許自己留着。”

她笑着回憶,她說自己從來不喜歡吃剩菜。但是,又不想浪費。于是,會把剩菜包好,放進冰箱,三天後再從冰箱拿出來心安理得的扔掉。

因為她覺得第一天的剩菜是還可以吃的狀态,她吃不下了扔掉就是浪費,是充滿罪惡感;而放了三天的剩菜是不能吃了的,理所當然可以扔掉。

所以,每個人都有一個邏輯自洽的思維體系。即使外人看來沒什麼區别的本質,對當事人來說都是需要走的必經之路。

...

她笑着說,知道自己是在自欺欺人。但就是戰勝不了罪惡感。就像如今的斷舍離過程,大幾千的衣物在二手平台幾十塊的處理,讓她憤慨又無奈。她說甯願送人,也不願意賤賣。她感覺對不起衣物的價值。

這次斷舍離唯一最大的收獲就是再也不輕易買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了。如果不能物盡其用,會讓她成為心靈上的負心人。

她是善良敏感的:就連沒有生命的飯菜衣物都會讓她拟人化的賦予情緒感受。

她說最難面對的是,自己曾經那麼輕易的揮霍了那麼多金錢,在許多無用無謂的地方。原來自己真的是個“敗家子”。

通過對金錢使用的回憶,她看到自己觸目驚心的浪費和揮霍。她無法接受自己竟是如此愚蠢盲目的人。

她捂住臉,任難過懊惱内疚的情緒潮水一般洶湧而來。冰冷刺骨的真相不容逃避,這是苦澀的生命的洗禮。

良久,她睜開眼睛,平靜而堅定:

“我明白了。我要斷的是過去渾渾噩噩混日子的自己;舍的是無所謂的庸庸碌碌的生活态度;離的是現在這樣自欺欺人熟視無睹的麻木生活。我不要在一個擁擠的空間轉不開身,我的身體要動起來,我的生活更要動起來。”

她飛快地站起身道别,匆匆忙忙的轉身,急不可待的奔向新發現的人生。

祝福她找到了人生的答案。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