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之盟:國際和平大會面面觀

春秋戰國故事211

周景王四年(前541年)正月十五,楚國令尹王子圍進入鄭國都城,迎娶了公孫段之女,就匆匆趕往虢地,重溫宋國彌兵大會上的盟約。

晉國的趙武和宋、魯、齊、衛、陳、蔡、鄭、許各國大夫,都已經先到了。王子圍姗姗來遲,派人對晉國說:“楚、晉有盟約在前,這次特意重申交好之意,既不必再立誓書,也不必重複歃血,隻要将宋國大會上的舊盟約宣讀一遍,讓諸侯各國銘記在心就行了。”

...

晉國大夫祁午一看形勢不妙,私下對上卿趙武說:“在宋國的盟會上,楚國先歃血,占了晉國的先。現在楚國令尹王子圍不守信用,諸侯們都知道。您要是不加戒備,恐怕又會像在宋國那樣吃虧。當年,楚國令尹屈建的信用在諸侯中大名鼎鼎,他尚且欺騙晉國,淩駕在晉國之上,又何況眼前這個極其不守信用的王子圍呢?楚國如果再次欺壓晉國,那就是晉國的恥辱。您輔佐晉國做盟主,到現在已經七年了,其間兩次會合諸侯,三次會合大夫,使齊國、狄人歸服,東方諸侯安定,平定秦國造成的動亂,修築淳于城,軍隊不勞頓,國家不疲弱,人民不抱怨,諸侯無怨言,上天無大災,這都是您的功績。我擔心您雖然有了好名聲,但毀在這件事上,以恥辱告終。您千萬不能不加以戒備。”

趙武說:“我明白你的苦心。不過,在宋國的盟會上,屈建有害人之心,我有愛人之心,這是楚國所以淩駕在晉國之上的原因。如今我還是抱守愛人之心,即使楚國又做出不守信用的事,也不能傷害到我。我将以誠信為本,依此行事。就好比農夫,隻要勤于除草培土,即便出現饑荒,也一定豐收。而且,我還聽說,能守信用的人不會處在别人的下風,《詩》說:‘不僭不賊,鮮不為則。’意思是不弄虛作假不害人,很少不被當做典範,這是由于守信用的緣故。隻怕我還不能做到這一點。不用擔心楚國,它成不了禍患。”

王子圍又向趙武提出,用牛羊做祭品,僅宣讀舊盟書,然後放在祭品上面。其用意非常明顯,不歃血就不能分出先後,也就不打破宋國盟會上确立的楚國的優勢地位。趙武對此并不在意,這一切早在他的意料之中,便爽快地同意了王子圍的要求。

三月二十五日是結盟的日期。王子圍耀武揚威,使用了國君才有資格享受的儀仗服飾,還讓兩名衛兵持戈侍立在身旁。

各國大夫看在眼裡,私下議論紛紛。

魯國的叔孫豹說:“楚國公子圍的儀仗服飾真華美,已經與國君一樣了!”

鄭國的子皮說:“他用兩名侍衛持戈做前導了!”

蔡國的子家說:“他住在蒲宮,有兩名侍衛前導,不也是可以的嗎?”

楚國的伯州犁聽着不是滋味,覺得有必要替令尹解釋一下,就說:“你們别誤會。這次出行前求了我們國君,這是得到允許才借來使用的。”

鄭國的使臣子羽冷冷地說:“恐怕借了,就不會再還了!”

伯州犁很生氣,嗆了他一句:“你還是去擔心你們鄭國的公孫黑吧,小心他違命作亂。”

子羽反唇相譏道:“不勞您操心。楚國該當繼承人的王子棄疾還在,輪不到王子圍。借了不還,你難道不擔心嗎?”

齊國的國弱在一旁煽風點火,說:“我替王子圍和伯州犁這二位擔憂啊!”

陳國的公子招說:“不擔憂又怎麼能辦成事?不過這二位,現在倒是春風得意得很。”

衛國的齊惡說:“如果他們事先知道,就算有危險也能化解吧?”

宋國的向戌沒有附和他們,一本正經地說:“大國發布命令,小國恭敬地聽命。我隻知道恭敬地聽命。”

晉國的樂王鲋同樣不搭理他們,言不由衷地說:“《小旻》最後一章說得好,‘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小心駛得萬年船,我就照着它來做。”

盟誓按部就班舉行。

會後,鄭國的子羽悄悄對子皮說:“魯國叔孫豹說話委婉恰當,宋國向戌簡明而合乎禮,樂王鲋自愛而尊重别人,您和子家說話得體,都可以保全爵祿世代不衰。齊、衛、陳三國大夫,也許将要遭受禍患了吧?國弱替别人擔憂,公子招以高興代替憂慮,齊惡雖憂慮卻還沒意識到危害。與自己無關卻憂慮,該憂慮反而高興,有憂慮卻沒意識到危害,這些都會導緻憂患。這三位大夫有了招來憂患的先兆,憂慮能不到來嗎?聽其言,觀其行,他們一說話,我就能預知結局了。”

這時,突然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與盟會倡導的息兵休戰主旨很不和諧。莒國人十萬火急地向盟會報告,魯國季孫宿攻打莒國,奪取了郓城。王子圍便對趙武說:“重溫舊盟還沒結束,魯國卻攻打莒國,亵渎盟約,請把魯國的使者叔孫豹殺掉。”

晉國樂王鲋一看有機可乘,想向叔孫豹索取财物,然後再為他向趙武說情。樂王鲋暗中派人向叔孫豹索要他的腰帶,誰知叔孫豹不肯給。

梁其胫趕緊勸叔孫豹說:“财物是用來防身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何必舍不得呢?”

叔孫豹說:“諸侯相會,是為了保衛國家。如果我通過賄賂免除自身災難,魯國一定會被進攻。這是為魯國帶來禍患,談得上什麼衛國?之所以要有圍牆,是為了阻擋壞人的入侵。牆有裂縫損壞,這是誰的過錯呢?為保衛國家,反而使它受到攻擊,我的罪過就更大了。雖然季孫宿這事做得不對,但魯國有什麼罪?叔孫出使,季孫守國,長久以來都是這樣操作的,我又能去抱怨誰呢?不過樂王鲋貪财,我不給,他一定不會罷休。”

叔孫豹于是召見來使,從下裙上扯裂一塊絲帛遞給他,說:“拿這個去吧,我身上的腰帶恐怕太窄了。”

趙武對叔孫豹一向有好感,得知了這件事,便說:“身臨禍患而不忘國家,這是忠;臨難而不放棄職守,這是信;為國考慮而忘死,這是貞;考慮問題從這三樣出發,這是義。一個人有了這四種優點,又怎麼可以被殺呢?”

趙武于是為他向楚國求情,對王子圍說:“魯國雖然有罪,但他的使者不避禍難,對貴國畢恭畢敬,遵從命令。您如果赦免了他,可以用來勸勉您的左右。如果您的官員在國内不躲避困難,在國外不逃避禍難,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憂患的産生,在于遇到麻煩而不去解決,碰到禍難而不能堅守。不安撫賢能的人,又有誰會聽從您?魯國叔孫豹可以算是賢能了,請赦免他,以安撫賢能者。您召集諸侯聚會而赦免有罪的,又獎勵賢能的,諸侯有誰會不心悅誠服歸順楚國,視遠方的楚國為近鄰?”

趙武看王子圍闆着的臉似乎舒坦了,又接着說:“邊境上的城邑,時而歸這國,時而歸那國,哪有固定不變的?盡管古代三王五伯頒發了政令,劃定了疆界,又設置官員防守,記載在法令上,越境就有刑罰,還依然常常發生改變。自從諸侯競相擴張,交替主持盟會,哪裡又能一成不變呢?關注大事,忽略小事,這就足以充當盟主,哪用得着去計較那些小事?邊境被侵占,哪一個國家沒有?主持盟會的,有誰能處理?吳、濮之間要是進犯楚國,楚國的大夫們豈會顧及盟約?莒國疆界的事,楚國不去過問,讓諸侯們不必勞煩出兵,不也是一件好事嗎?莒、魯争奪郓城,已經很長時間了。如果對他們的國家沒有大的危害,大可不必去庇護。赦免善人,免除煩勞,請您好好考慮一下吧!”在趙武的堅持下,王子圍終于松口,赦免了叔孫豹。

晚上,王子圍設置享禮,宴請趙武,席間賦《大明》第一章,“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難忱斯,不易維王。天位殷适,使不挾四方。”借歌頌文王之德名揚天下,用來炫耀自己。

趙武賦《小宛》第二章,“人之齊聖,飲酒溫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爾儀,天命不又。”暗指君臣如果縱欲驕奢,失儀敗德,将緻滅亡。

宴會結束後,趙武私下和叔向議論說:“楚國的令尹自以為是國君了,你認為怎麼樣?”

叔向回答說:“楚王弱,令尹強,大概會成功吧!不過,即使能成功,也不會善終。”

趙武問:“為什麼?”

叔向回答說:“倚強淩弱而心安理得,強大者就不合道義。不合道義而強大,一定很快滅亡。令尹當了楚王,必然要謀求諸侯的擁護。晉國實力比以前弱了,諸侯将會投靠楚國。楚國獲得諸侯的擁護,一定更加暴虐。人民無法承受,怎麼能夠善終?用強力取得君位,以不義而獲取勝利,勢必會将荒淫暴虐作為治國之道,這是不可能長久的!”

本故事基于《東周列國志》《左傳》進行編寫,原創作品,持續推出。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必删。

步步驚心:王子圍鄭國娶親

霸主失職:蔡國弑君與宋國火災

驷良之争:鄭國大夫良宵之死

鏟除權臣:盧蒲癸複仇記

歎為觀止:季劄賞春秋演藝盛會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