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日記》No.55:關于(不)打招呼這件事
帶娃去農場玩,我走在她後面。娃一進農場,剛看見女主人,就很響亮地沖着女主人喊了一聲:“XX阿姨”。
哎喲,真稀罕!娃從大約5歲開始,我就發現她突然不跟人打招呼了。比如之前去幼兒園的路上遇到其他家長,她會大聲招呼“XX爸”或者“XX媽”。5歲之後,忽然就不叫人了,哪怕别的家長主動跟她打招呼,她也跟沒聽見沒看見一樣,徑直就走過去了。
不可否認,這種時候我還是會有點尴尬的,但我也知道不能強迫她。我會這樣跟她表達:“寶寶,XX爸/媽跟你打招呼,你沒有回應,媽媽覺得挺不好意思的”,然而…基本無效,下一次還是不叫。有的時候我也試圖探究一下原因:“寶寶,你為什麼不願意叫人呢?” 娃總是打着哈哈,或者顧左右而言它,所以我至今也沒有确定她不願意打招呼,以及發生從主動打招呼到不願意打招呼這個轉變的具體原因。
【總結】
關于(不)打招呼這個問題,我總結了幾個點:
1.娃并不是所有人都不叫,比如外婆,幹爸幹媽,這些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人,她都會主動招呼。她跟他們有很深的鍊接。這次主動招呼農場的女主人,我當時有點意外,後來想想也不奇怪。雖然我們跟農場女主人交往不算多,但是我常常在農場買蔬菜和水果,而且農場先後送給我們兩批草莓苗。娃參與了移栽和養護,還親手摘過成熟的草莓并且吃掉…藉由這些東西,娃跟農場女主人建立了鍊接。而對于有一些娃明顯不喜歡的人,即使對方強烈要求“叫一個嘛”,娃也無動于衷。這說明,娃打招呼的基礎還是建立在與對方的關系上。
2.我很小心地避開一個坑,就是很多家長會在遇到娃不打招呼的時候給孩子扣上一頂“沒禮貌”的帽子。“沒禮貌”是一個典型的标簽,而被貼标簽是讓人不爽的,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哼,既然你都說了我沒禮貌,那我就沒禮貌好了”。這樣的效果其實與家長的期待完全悖離。
3.我不太能接納有些成年人對于孩子打招呼的強制行為。比如一來就觸摸孩子的臉頰,甚至擰一擰臉蛋,或者一把把孩子摟過來,同時發出指令:“叫XX”。如果孩子不叫,有的人還會說:“哎呀,不認識了呀?” 或者“你以後還來玩不,要來的話就叫一個”。我能夠理解這些人們對孩子完全沒有惡意,通過“索”招呼,他們也在努力建立與娃之間的鍊接,但如果成年人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就會發現這樣的方式是不那麼讓人愉快的,因為它們缺乏對孩子的尊重。
- 上一篇 人生中的捷徑,都是”截境”
- 下一篇 請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