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隐入塵煙》|我倆随風入沙塵
《隐入塵煙》上映以來,我無意中所看到的對于這部電影的評價都是正向的。最初我非常迫切地想要觀看它,但是可惜我人在國外,隻能耐着性子等它在網絡上上線。今天我終于看上了這部電影,根據我之前觀看現實主義題材片子的經驗,點擊開始鍵之前,我沒敢斷然相信它是優秀的。誠然,對于這種題材,我很鐘愛,但是不敢期待。看了二十分鐘之後,我決定要為這部電影寫一篇觀後感,因為我此時的感受已經非常複雜了,同時,我的感受在我的内心形成了文字。已經很久沒有一部電影能如此打動我的心了。
馬有鐵和曹貴英,黃土地上兩個從各種意義上被抛棄了的人,短暫地相遇了。片頭,馬有鐵躺下睡覺,曹貴英坐了一宿;片中,曹貴英在離馬有鐵有一段距離的位置躺下睡覺了;接着,馬有鐵和曹貴英并肩趴在床頭,對視着,笑着,并各表心意;後來,曹貴英躺在床邊,一席白布在上,她在下;片尾,馬有鐵躺在曹貴英的遺像下,慢慢地飛向曹貴英。至此,兩顆孤獨的靈魂越走越近。我認為很難用“愛情”或是“親情”來定義她們之間的情感。兩個沒有家的人經人介紹相識,又恰巧兩個人都安靜且溫良,這樣的故事,該是這世間多麼難得和珍貴的存在。這是比“死生契闊,與子成說”浪漫太多倍的境況。
在我眼中,這部電影到處充滿着浪漫主義的色彩。馬有鐵和曹貴英的浪漫,散落在漫天的黃沙中,潛入進成堆的麥稈裡,刻寫于貼了三次的“囍”字上。一夜,窗外突然下起大雨,馬有鐵和曹貴英跑到地裡,試圖護住二人近些日子的勞動成果。風越來越狂,雨越下越大,馬有鐵和曹貴英放棄掙紮後,無力地互相看着,哭也不是,笑也不是。也不知道那夜的風攪動的是雨還是淚。我更願意相信,伴着雨水,她們在那一夜盡情地流過淚了。越長大越覺得,能哭出來,是種福氣。
我對你的情意,是大雨裡為你披上的塑料布;是冬夜遞給幹活回家的你的熱水;是在你顫抖的左手腕上用麥粒印下的花兒;是一起坐在院子裡吃的面條;是給你買的紅棉襖;是與你分享的小麻花。
馬有鐵說:“還是草編的驢好,他不吃草就不叫人使喚。”
馬有鐵和曹貴英,是這世間為數不多的對任何生靈都留有溫存的人之二。她們帶着善意,對待着土地、莊稼、動物。馬有鐵和曹貴英被請去看樓房的那天,記者問他馬上要搬進樓房了現在心裡在想什麼,馬有鐵說:“人住在這裡了,驢子、豬、雞都哪裡住呢?”聽罷,衆人嘲笑,馬有鐵和曹貴英靜靜地轉過身,望向窗外。曹貴英不小心鏟掉了一根麥苗,她像做錯了事的孩子,帶着歉意看向馬有鐵,馬有鐵說掉了就掉了,那是麥子的命數,然後她又小心翼翼地把麥苗埋進土裡。其實也挺好,這樣到了夏天,這顆小麥苗就不用被鐮刀割掉了。
馬有鐵決定離開人世之前,他把驢帶到一片無人的荒漠,卸掉了驢身上所有的東西,捋了捋驢身上的毛,撇下車,揚長而去。沙漠裡,馬有鐵和驢,都回過頭,互相遙望。
馬有鐵常說:“一碼歸一碼。”不管你欠我什麼,也不管命運欠我什麼,我都要還給你兩件大衣的錢,也要在走之前還清賒的賬和十個雞蛋。我借的我記在日曆上,全部還清了,就能輕松地離開了。
我對世界的情意,是迎着光把麥稈看作花的形狀;是一聲不吭去城裡給“剝削我”的人獻熊貓血;是一次次穿過滿是奚落聲的人群;是責怪自己日子變好了身體卻不舒服;是眷戀着土地和牲畜;是看雞破殼;是等燕回窩。
大千世界,春夏秋冬永不停息地更叠着,日出日落循環往複地排列組合,命運也是如此這般地出走、回歸又隕落。萬物周而複始,而人類卻是孤身一人而來,又形單影隻地離開。
其實馬有鐵和曹貴英的人生不是隻有麥子、沙地和牲畜,她們什麼都知道,她們隻是選擇了對肮髒的周遭視而不見、避而不談而已。她們的另一個選擇,是以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為生存準則。我猜想,每個地方,都有馬有鐵和曹貴英,躲在犄角旮旯,堅韌地活着;而每個人,都有一些成為馬有鐵或曹貴英的時刻,在那些片段裡,一個人主動或被動地站在某個角落。
不論在城市還是在鄉村,我們腳下所踩的是土地,我們填飽肚子的食物來自土地,人類的文明源起于土地。是土地,用真誠養育了深沉地愛着它的馬有鐵和曹貴英;也是土地,用無私養育着一代又一代愛自然和不愛自然的人。“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今夜的我,為不曾真正走入過泥土,也為身上似乎正在褪去某種質樸,羞愧萬分。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