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話清明
千瓣白桃
清明節曆史悠久,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祭祀的節日。春秋戰國時期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天,定為寒食節,也就是現在的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主要是祭祀祖先,給去世的親人掃墓。關于清明節,我們當地有兩個風俗,其一是清明節給故去的親人上墳,必須在清明節前,也可以清明節這一天。其二是已經出嫁的女兒,清明節不可回娘家上墳。也就是說,出嫁的女兒清明節是不能給故去的父母上墳的。所以,清明節對父母的思念,隻能是在心裡了。
今年的清明節是四月四日,上周六周日,是清明節前的最後一個周末,周六上午先生值班,那就周日上午去給婆婆掃墓了。
周六下午,我和先生已經把上墳的點心、水果,燒紙、紙錢、金元寶、紙衣服、紙鞋子等祭品準備好了。周日吃過早飯,八點半鐘,我們已經驅車在前往公墓的路上。
婆婆六年前去世,病重的時候,已經提前在當地的龍山公墓買了一塊墓地,隻是離我們住的縣城稍遠一點,不過開車半個小時也就到了。
周日天氣晴好,藍天白雲,綠樹紅花,春天的景色真美,美得像一副色彩斑斓的油畫。隻是時光匆匆,人生苦短,想到去世的婆婆,又不免有些傷感。
想着掃墓的人會很多,所以去的就早,大約九點鐘就到了。果然,車沒下公路,就看到公墓外邊停車場停滿了車,就把車停到了公路邊上,旁邊已經停了好多了。停好了車,我們拎着兩大包東西,還有一隻水桶,向裡面走去。
走進陵園大門,前院擺滿了各種祭祀用品,沒準備的話也可以在這裡買。我們又買了兩束鮮花,準備一束放婆婆墓碑前,一束放姨母、姨夫墓碑前。婆婆的妹妹夫妻倆也安葬在這個公墓,每次和先生來給婆婆掃墓,都會到姨母姨夫墓前燒紙獻花。
天氣好,又是周日,掃墓的人真多,真可以用熙熙攘攘來形容。這個公墓在當地市内應該是最大的,山不是特别高,但拾級而上,快到山頂,也累得腿疼。一排排的墓碑,一個挨着一個,讓人很是震撼。
我和先生來到婆婆墓前,看着墓碑上婆婆慈祥的照片,想到今年她老人家已經去世六個年頭了,不禁唏噓。
找出放在這裡的抹布,又到山頂上負責打掃墓園環境的工作人員住的小屋前,在水龍頭下濕了濕抹布,又拎了一桶水,回到墓前。把墓碑前前後後,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還有墓室上刻着荷花的花崗岩青石蓋闆,香爐,以及靠墓室稍前,兩側的一對青石小獅子,都擦得幹幹淨淨。
随後,先把剛買的那束鮮花放在墓碑前,表達我們的哀思。鮮花是各色菊科類花卉,以黃色、白色的為主,還有紅色、橙色、粉色的,看起來很漂亮。我感歎現在的科技,菊花是秋天的花,竟然能讓秋天的花,在春天開得這樣燦爛。
然後先生上香,我把帶去的供品水果、點心一一擺放好,先生先祭奠倒上酒,之後開始焚燒紙錢、紙制的單衣。這個過程比較漫長,一邊燒,我也一邊念叨着,讓婆婆把紙錢、紙衣收好,該花就花,該穿就穿,别舍不得。
六年前,婆婆去世,那年七十九歲。婆婆一生付出頗多,尚未成年,母親去世,父親不過問家事。成績好,學校不忍好學生失學,受資助讀完高中,上不起大學,學校推薦正式入職成了一名中學老師。期間一直帶着小自己十幾歲的弟弟,包括姐姐成家後,弟弟也是家中一員。弟弟成家是姐姐一手張羅,最初新房就在姐姐家。婆婆一個哥哥,一個姐姐,一個妹妹,兩個弟弟,包括婆婆,全都是公職人員,從事不同的工作。最小的弟弟,也就是先生最小的舅舅,婆婆付出最多。
公公仍然健在,今年八十八歲了,和我們一起生活。公公也是個善良的人,要不然,先生的舅舅也不可能跟着姐姐生活多年。隻是先生小時候不懂事,有一次和舅舅打架,公公把先生朝死裡打,誰勸都不行,最後是先生的祖母哭喊着攔了下來。隻是在子女看來,公公和婆婆屬于三觀不同,在許多事上,婆婆遷就公公更多一些,不然的話,父母的婚姻就延續不下去。
婆婆在世時,我們經常在一起談話,她去世的前幾個月,不停地在縣、市、省城的醫院輾轉住院。一次在醫院裡,我陪護,我們又聊起家庭,婆婆對我說,你爸就是個不講道理,脾氣又壞的人。婆婆是個傳統的人,說話很有分寸的,又總是輕聲細語,更多的細節就是給自己的子女也不會多說。已經是她晚年了,隻有兩次,可能内心實在委屈,才給她的兒子傾訴。倒是公公,總是給子女,包括我這個兒媳,說婆婆的不是,事實又不像公公說的。
公公上過軍校,身體原因從部隊轉業後,安排的工作自己不滿意,就回到了家鄉。婆婆一直在縣城中學教書,住在學校單位提供的宿舍,那時已經有了先生姐弟倆,一人帶着兩個孩子,找了一個保姆幫助照顧孩子。公公回了鄉下老家,非讓婆婆也到鄉下學校,婆婆就申請帶着兩個孩子回到了鄉下,從縣城的中學到了鄉下的小學。
公公沒有正式工作,但是有文化,曾經在他們鎮政府工作過幾年。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是婆婆支撐着,我先生一個姐姐,一個妹妹,全家五口人,早些年還有個弟弟跟着生活。在子女未成年時,經濟負擔可想而知,婆婆一輩子節儉,而這也成為老年公公指責婆婆的過錯,認為婆婆的節儉限制了他生活的質量。實際上,婆婆更多的是在自己身上節儉,對公公已經相當不錯了。
扯遠了,隻是在給婆婆上墳時,想起婆婆的一生,内心産生了頗多感慨。從婆婆一生的經曆看,我一個五十多歲的人,完全能夠理解為什麼現在不少思想獨立,經濟獨立,有能力一個人生活得很好的女孩子選擇獨自生活,不想走進婚姻。主要問題在于,當兩個不同頻的人一旦走進了婚姻,必定得有一個人付出巨大的犧牲,才能使婚姻得以延續,那也就注定這個人的一生會是孤獨的。所以兩個年輕人,要組成一個新的家庭,一定要盡可能地尋找彼此靈魂契合的那個人。
待祭品燒完,我和先生在婆婆墓前,恭恭敬敬地磕了頭,和婆婆告别,去給先生的姨母燒紙獻花。墓前的供品就不收了,待會有管理人員會過來打掃紙灰,收拾換下來的紙花,花束。
婆婆墓地所在區域的管理人員,是一對上了年紀的老夫妻,非常和氣。他們日常的工作是負責墓地周圍的環境衛生,植被養護等。我們從心裡感激他們的日常付出。通常上過墳後,供奉過的供品都又帶回家可以自己食用,而每次我和先生都選擇留在原地。
《中庸》中講“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就算父母去世了,我們也把他們當做活着來對待,他們已經不在了,我們當他們還在。所以在為他們準備供品的時候,挑選水果、點心包括肉食,從不敷衍,挑選他們活着的時候喜歡吃的,挑選質量好的,雖然他們沒有真的食用,但也是盡了自己一份至孝的心。
墓地的管理人員,我們感念他們的付出,雖然這是他們的工作,但仍然從心底裡感激他們的守護,何況是兩位上了年紀的老人。把供品留在原地,而不直接送給他們,讓他們在收拾的時候,如果看到這些都是新鮮的果品,想留下來食用了最好,如果不喜歡,那就丢掉罷了,這樣彼此也不尴尬。不過,兩位老人真的是舍不得丢掉的。
每次我和先生去給婆婆上墳,兩位老人,總會到跟前交談幾句,送上一根燒紙時用得上的鈎子,或者用隻小桶提上一桶水,讓我們完事後洗手,我們也一再對老人表示感謝。離開的時候,能随手帶走的塑料袋等沒用的東西,一定随手帶走,以減少老人的工作量。
當天回來的路上,我們曾經把車停在路邊,徘徊在山腳下,看草長莺飛,花兒繁盛,春和景明,滿眼綠意盎然,山上更是峰巒疊翠。路邊的紅花碧桃,千瓣白桃,相映成趣,燦爛滿目,好美的春天。
周日晴朗的一天過後,從昨天下午五點多鐘開始下雨,到現在一直淅淅瀝瀝的。果然是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似乎都伴着細雨,纏纏綿綿,如泣如訴,唯有這樣,才能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和緬懷。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一點一滴的回憶,一絲一縷的牽挂,一年一次的清明,一生一世的想念。親人的離别,不是失去,是換了一種方式的陪伴。願天上人間,一切都是最好的模樣。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