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邊界

今天看榮格的《紅書》,說個人意識與集體無意識是沖突的,個人會因為集體無意識産生負罪感,從而産生适用于集體無意識的新的價值觀。所以個人化是很難的,需要站穩腳跟的物質基礎,也就是隻有那一少部分人,可以個人化。而大部分缺少創造性的人,隻能去适應集體無意識,所以隻能模仿,模仿這世界的大部分人,從而确認集體無意識。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刻描繪了這個世界。

但是,如果個人意識和集體無意識融合的話,就會無法分清邊界,進入一種幻象的狀态,從而精神失常。

這讓我想起來我大學有一段時間是這樣,個人不認可周圍環境,但又迫于某種類似于“好人”的壓力,認真去扮演一個社會角色,并且我認為這個角色就是我,但是這個角色其實是一種面具,它不具有功利性,也是從“心”而來,但可能不是從的自己的心,而是一種集體無意識的心,就那樣把個人的心和集體無意識心完全融合在那個角色裡,導緻我自己非常痛苦,無所适從,經常不知道該怎麼樣才是好的,進入了“我要做一個很好的人,但又不知道如何做是好的”的陷阱,一會兒覺得應該這樣,一會覺得應該那樣,一會覺得都不對,已經完全找不到真實的自己是這麼樣,無法擁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觀,經常覺得世界太無趣,還不如去死。

後來,剛好那段時間遇上了華晨宇的音樂,當我沉浸其中的時候,才逐漸明白,人可以不用太遵從這個世界已經成型的集體觀念,要知道自己的需求,自己的情緒,自己的一切,慢慢感受自己,把自己提煉出來,那才是真的個人的自己。然後再去對标集體無意識的觀念,選擇遵從還是不遵從,還是臨時遵從,或者臨時折中。這樣感覺世界逐漸清晰起來,有了自己要做的事情。我去當了網編,雖然也沒啥具體結果,夢想仍然還很遙遠,但這是進步,是一次自我的蛻變。

可惜,我這個人,從小為這個世界妥協太多,家庭的環境對我影響太大,是從不懂事的時候就刻在骨子裡的,想要徹底改變是任重道遠,現在隻能好一點是一點,隻能不斷用一些藝術新的東西刺激自己,從而釋放真正的自己,總有一天,我的世界會無比明朗。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